春风化雨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出生在农村,在农村长大,曾在农村学校上过学,后来到城市上大学。我工作过的学校有县属学校、农村学校,今天又工作在县城。我作为一名农村教师,亲身体会改革开放给教育事业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前,当时交通不便,更没有公交车等出行工具,条件好的有自行车,不好的只能步行了,孩子们上学走的是土路,赶上下雨天与下雪天,那就只能步行了。不少学生上学下学两头黑,家长忙于农活,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们的起居,孩子上学既不安全,又难以保证充足的休息。

学校仅有几间简易土坯房,不同年级的学生挤在一个教室上课,冬天教室里没有空调暖气,只能用玉米秆及泥巴塑料薄膜把窗户封住;教师多是乡镇聘请的民办教师,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每位教师兼任二至三个年级学生的课,就语文数学两科,没有音体美教师及场所和设备;工作环境脏乱差,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人们基本靠天吃饭,生产力水平低下。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制约了当地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进城办事,交通工具主要靠自行车,后来是摩托车,有的农民一年甚至没进过一次县城。县城对于农村的孩子们而言,更是可望而不可即。

乡亲们的生活属自给自足,家中小麦打成面粉是一家人的口粮,平时很少吃肉,只有过节时才会有口福,还是为亲戚准备的。人们穿戴也极简易,由家庭主妇一针一线缝制。条件好的,可以到集镇的裁缝店做一件,这只是到新年才有的美事。没有通讯工具,若谁家有婚丧嫁娶之事,全靠步行与骑自行车走亲串友传递信息,再后来,有了摩托车、拖拉机等交通工具,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

改革开放后,实现了县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客车、公交车、出租车、线路车直达县城乃至全县各乡镇,有的家庭拥有自己的小汽车;农民住进了楼房,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乡镇政府、村委会所在地建起了村民服务中心,实行了网上高效便捷办事,百姓足不出户就能把事情办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体现在老百姓的一餐一饭中,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中。

改革开放之前,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很多人辍学去种地,文盲率很高。而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政策,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和免费为小学一年级新生提供正版学生字典。继续推进教科书循环使用工作。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高校、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鼓励孩子在学校受教育,给予了上不起学的孩子一次机会。创办的学校多了,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设施也越来越现代化。

现在最偏远的学校,以及规模相对较小的学校都联通了互联网,用上了云平台。孩子第一次摸到了钢琴、电子琴,坐进宽敞明亮的计算机教室,告别了过去的土坯房教室和土桌凳,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

回首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文化更加繁荣,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文化水平、交通、国防军事等等方面发展越来越强盛。

未来,有更多的蓝图和梦想需要我们新一代人去构建和实现,我们要好好地努力工作,为祖国创建更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