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很羡慕有书房的人家。租住单位危房宿舍时,特地买了商人用来制作货架的“角钢”,让卖家按我要求的尺寸,电锯若干段,然后自己运回蜗居,借助成堆的螺帽、螺钉与三角板,耐心地组装成七层架子,铺上胶合板——我的第一个独享书架“盛大登场”了。它泰然立于屋角床头,藐视斜对面墙壁的斜向大裂纹。晚间熄灯,头枕书架下,听着破木窗外的青蛙、昆虫和野禽的交响乐,神游万里。想当年,陶渊明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生活,自愧不如。好在还有私享“读书角”,风雨人生中的心灵港湾。
几年后,危房将拆,慌乱中发现,房价呈现下跌趋势,按政策,我可以享受住房补贴,可以享受公积金贷款,可以申请经济适用房。辛苦奔波之余,人瘦了,黑了,老了,但真真切切入住了政府的安居工程,很欣慰。自此,昏暗读书角换成敞亮书房,开放式简易书架换成玻璃门书柜。
我开始品味“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乐趣。不过,我心里明白,只有国势强盛,才能“躲”入私享空间,自得其乐。
端两盆“甲醛克星”绿植,装点书屋,净化空气。
给书桌铺片大玻璃,压上从书画报上剪下的泼彩写意画,或者古雅工笔画。余暇时光,快意眼前。
翻弄从明清古街里买来的手工色纸,刀剪并用,自出心裁,敝帚自珍,归档于我的书房。
偶尔也展纸涂鸦,自嘲道:不像“中国画”,中国心还是依稀可见的吧?
窗外鸟声婉转,忍不住推窗四望,只见飞鸟徘徊于楼下围墙边我放养的桑树、枇杷、石榴中,令人遥想起中国古代诗人们的田园生活……
沉醉在自己的书房里,尽管年岁已非徘徊在读书角的当年,还是有逆生长的自我感觉。
虽然好静,少交往,但时尚之风还是能吹进我的书房。
在接受新思想、新培训,领取国家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后,我斗胆买了一台电脑,诚惶诚恐地侍候时不时罢工的组装电脑。
引进电脑,我又当了一回学生,从不断学习操作,到反复杀毒、反复重启;甚至被迫学开主机之门,清理灰尘,在各种拔拔插插中激活电脑。
引进网络后,阅读视野骤然大增。搜索引擎的即时、便捷和海量信息,令我常处于跃跃欲试状态,以致贷款10年还清后、收入不断增长后,出走书房,探秘祖国大西北。
千里之行,始于书房。万里平安,全靠蒸蒸日上的祖国。
书房内,岁月静好;书房外,文明建设,科技发展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