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亳州:千年古城的光明之约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城市的电网和经济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同时也相互成就。

安徽亳州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但也是安徽省最后成立的一个地级市,从2000年至今,不过刚满“19岁”。

2002年,随着国网亳州供电公司成立,亳州地区电网开始逐步发展,至2019年8月,亳州地区共建成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11座,亳州电网基本形成了纵横并立、县区相对独立的网架格局。

而在这19年里,亳州的经济也开始高速启动。2015年全市GDP增速首超全省平均水平,2017年GDP增速首次居全省第一,2018年GDP全省唯一增速超过两位数。

探寻亳州的电力发展历程,就可探出这座千年古城的发展奥秘。

1975年,民兵值班保卫亳州西关变电站

有电的记忆 

虽然有史料记载,亳州有电始于1922年,但当地人对电的记忆则是1958年。

1958年,一台柴火式燃气机组从纪念老子的宫观——道德中宫启动,电流沿着老子殿街上的线路,点亮了路边的13盏路灯。

“全城的人都涌着去看,好奇、憧憬,想象这自家啥时也能点上这稀罕玩意。”亳州公司82岁退休员工胡安民说。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亳州人民开始了他们的“追光”之路。

1970年,整整建设了两年的亳州西关110千伏变电站投运,这是亳州的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主变容量1万千瓦。

“这座站投运也仅仅只能满足城市照明和机械厂的用电,周围的乡镇还是没有电可用。”胡安民说,“那时用电非常紧张,我们每天晚上都要压负荷停电,老百姓晚上亮灯都很难,大年三十的时候就更难用上电了。如果遇到雷雨大风,就要停上好几天电。”

为了走出用电困境,亳州人民通过集资办电,上马建设了一系列电源点和电网,但散乱、无序的供电状况,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多大帮助。

1996电力宣传车

2002年,亳州供电公司成立,情况开始悄然改变。

2006年,亳州地区最后298户“无电户”告别了煤油灯,实现了“户户通电”;2010年,新建8条10千伏线路,新增、改造了36个配电台区,完成了药材交易中心、明清一条街等市政重要工程的供电设施改造;到2019年,亳州地区2条500千伏线路、12条220千伏线路构建成亳州电网的主网架。

亳州人民至此也真正实现了“用电自由”。

城市发展记忆 

亳州张渡口村村民张大亚是村里最早从事药材加工的商贩,他说:“我父亲那辈,所有药材加工全靠手工,前些年,我这里上了一些加工电器,可村里人都上了之后,电就不够用了。”

张大亚的苦恼在2018年得到解决。当年,国网亳州供电公司完成了新一轮农网改造“两年攻坚战”的工作。张渡口村的变压器由原来一台增加到三台,容量也由200千伏安增加到600千伏安,并且户户通了动力电。

“机井通了电,药材地里想啥时候灌溉就啥时候灌溉,方便得很。”张大亚从此再也没为用电烦过神。

亳州夏湖-高堂(孙庙)110kV耐候钢杆塔线路

在亳州,如张大亚一般的药商无以计数,他们从一个小小的手工作坊起家,然后扩大生产,再发家致富。

芍花堂国药股份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中药高新技术规模企业,走进这家企业可以看见,成药生产从洗药、烘干到切片、包装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电。据该公司发展部负责人黄雅平介绍,该企业拥有一条带备自投的10千伏专线,供电公司员工会定期上门给他们做检查,从不让他们的用电有后顾之忧。

有数据显示,2018年,亳州中医药产业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成为亳州的首位产业。而这一年,亳州地区的供电量已增至68亿千瓦,比2000年的8亿,增长了750%。

无论是张大亚还是黄雅平,因为他们的努力,成就了亳州这座“药都”之城,反过来这座城市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而在他们的城市发展记忆中,电力至始至终都是一抹掩不住的光辉。

光明之约 

2019年9月9日,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第35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拉开帷幕。在这一年一度的盛事中,依然少不了电网人的身影。

亳州公司电力应急保障班班长明建华是参与药博会保电的50余名员工之一,今年他的主要任务是亳州市体育馆、华祖庵、康美中药城等现场的保电工作,在此之前,他共参与过6届博览会的保电任务。

“感觉保电的范围越来越大,保电任务越来越重,这和博览会举办的规模越来越大有关,只要亳州发展的越来越好,我们再辛苦也不怕。”明建华说。

在亳州电力快速发展的十多年里,电力服务也在持续跟进。“早些年,公司刚成立那会,对我们的服务要求仅限于‘十个不准’,而现在的要求是‘三提四服’。”营销部市场专责胡帆回忆道。

供电营业大厅人员正在为客户讲解电费电价政策

所谓“三提四服”,就是管理提效、服务提速、队伍提质,根本落脚点在客户体验的“服务”上;“四服”是规范服务、优质服务、上门服务、贴心服务。相较于“十个不准”,显然是从别动到主动的自我提升。

2019年4月,亳州公司积极与当地著名的古井酒厂对接,就古井特色小镇建设提供电力配套建设方案。

根据方案,亳州公司将从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工业企业清洁能源替代、热泵电锅炉技术推广、光伏建设等方面入手,力争将古井小镇打造成全方位使用清洁能源、全电景区的特色小镇。

胡帆说:“古井是亳州的招牌之一,我们与古井联手创建,既是作为企业的一个增量,也能为古井的发展进一步助力,实则就是在打造一个双赢的局面。”

相互成就,相互助力,俨然成为亳州电网与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份“光明之约”。

(责任编辑:王红燕)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