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玩游戏充钱 该谁来买单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日,读者李女士向本报反映,从去年12月份至今,她正在上小学的儿子偷偷使用她的手机玩一款“吃鸡”游戏,前后充值了大约2000元。随后,记者致电游戏公司客服人员反映李女士的情况,目前游戏公司已经将大部分充值款退还给李女士。

李女士提供的手机支付凭证截图 

家长: 孩子偷偷充值游戏

李女士向记者讲述了事发经过,“9月7日我的微信零钱一下子少了将近1500块钱,我赶紧翻看消费记录,这才发现我儿子从半年前就开始向一款‘吃鸡’游戏充值了。”

为什么会这么久才发现呢?李女士解释说:“平时消费时我都是通过微信支付付款的,所以即使钱少了也没有太在意,而且我儿子每次充值的钱并不多,都是几块甚至几毛地充值,最大的也不到30元,所以不容易发现。”

李女士向记者展示了从2018年12月份至今的微信支付账单明细,确实如李女士所言,每次充值金额都不大,很容易在消费账单里“隐身”。李女士儿子最后的三笔充值记录发生在9月7日,充值金额较大,分别是628.56元、628.56元和192.06元,间隔时间不到十分钟,正是这三笔大额支出引起了李女士的注意。

游戏公司: 退还大部分充值款

李女士将儿子的充值金额累加,“大约两千块钱,但我们收入不高,希望游戏公司能把钱退给我们。”说完,李女士难受得想哭。

随后,记者联系了李女士儿子充值的游戏公司,记者将李女士的遭遇和诉求向客服人员详细地叙述一遍,客服人员将情况记录下来并索要了李女士的联系方式。

日前,李女士主动联系记者,高兴地说游戏公司退回了大部分充值款,并表示以后将加强对儿子的教育,以免其沉溺于游戏影响学习。

专家: 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安徽重信众合律师事务所于腾飞律师表示,《民法通则》规定,8-18周岁的青少年儿童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阶段,这一阶段实施的一些民事行为需要法定代理人,也就是小孩的监护人进行同意和追认,否则属于无效行为。尽管如此,于腾飞律师还是提醒家长平时应该看管好子女,尽量让子女远离手机等电子产品,以免耽误学习,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孩子与电子产品的关系呢?亳州市心理教育学会会长王继峰建议,当前电子产品已经普及千家万户,手机等电子产品在很多时候能帮助孩子们学习和生活。但是如果让孩子们沉溺于电子产品则是不可取的,家长要循循善诱地进行引导,比如现在流行的“吃鸡”游戏,家长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指出沉溺游戏会影响学习和生活。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