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高度发达,西医以其精准直击病灶的特点克服了很多疾病,因此反对中医的声音甚嚣尘上,甚至有一部分反对的声音说中医是巫术,并不可信。
西医的理念是清除病灶,中医的理念是化解疾病,但其过程会更缓慢。
客观上说,中医存在了几千年,汇集了老祖宗的智慧,累积了无数先人经验。从而才有了医学典籍,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在西医没有进驻的历史时期,中医是人类对抗疾病的全部希望。
《黄帝内经》又叫《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相传是黄帝所作,是中国医药文化发展的源头。
《黄帝内经》,既是中国古代四大典籍之首,也是一部综合性医学典籍,里面包含了病症、诊治方法、预防与养生,还有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等等具有超前意识的整体医学模式,是古人的智慧经验结晶,说明在遥远的古代,人们不但关注身体健康,也关注精神健康,医学并不单一。
《黄帝内经》专门提出了,预防与养生的重要性,治病不如防病的理念。
其中养生的理念,一直延续到当今社会,依然是重要的医学手段。
在这个时代,科技文明高速发展,医学手段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度,但是整体社会来说,迅速发展经济与科学,给食物、空气和水带来了污染,人类不断攻克疾病,又不断有新的病毒变异,而生出新的棘手疾病,循环往复,人类在健康这个问题上,一直达不到最佳状态,生命的质量根本无法保障。
于是养生成为了社会热点,毕竟,活着,健康活着,才能享受科技文明的进步,才能感受物质丰饶带来的幸福感。
从《黄帝内经》开始,循着古人的养生、治病之路,探寻新时代的养生之路,提取古老时代的医学精华。我想这才是真正留给大家的宝贵财富。
任何一门学问,任何一部典籍,都不是凭空流传的,它必然经过了历史的沉淀与普世的认可,国学之《黄帝内经》讲堂,讲述古老的传统中医,讲述养生,讲述人与疾病,人与自然,人与内心的关系。
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宜采取四时养生之法;对内应根据人在每个年龄段生理、心理特点的不同,如《灵枢·寿夭刚柔》有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宜采取顺应人自身生长规律养生之法。《内经》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体质不同、易患病证也不同。因此,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养生措施。
《黄帝内经》中,对生命的划分既有十岁为一个阶段这样的方式,又有女七男八这样的阶段划分。
无论是对待身体也好,对待四时也好,顺应,既是养护,古人讲不可逆天而行,又说大道至简,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的“天”,我们的健康,就是我们最重要的“道”。所谓不可逆天,大道至简,其实汇集起来就是一句话:“顺应生长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