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的四次“蜕变”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亳州市谯城区双沟集北原镇农技站旁,有一条东西长达10公里的乡村道路,西接105国道,东到华严小学。在我的记忆里,这条路是一部人生“悲喜剧”,储存、雪藏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悲戚,又绽放、催生了璀璨如花的欢喜。

据老年人讲,这条路从明清以来就是“赶双沟集”的老土路。赶双沟集是我少年时代的最大奢望,也是村里食不果腹、缺衣少穿的乡亲们的愿望。因为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土路,所以上级就要“修建”。

第一次修路是在二十世纪的70年代。那一年腊月的一天夜里,天地黑暗,恐有大雪降临,村里通知让大家去修路,母亲放不下我一人在家,就扯着我和同村的几个妇女摸黑赶路,天微明才赶到双沟集北,我记得路上是新覆盖的砂礓,路上有一个用水泥制成的“石磙”有一人高,四五十人像纤夫一样拉“石磙”压路,后来听说,全镇700多人用一个腊月“压”成了长达近一华里的砂礓路。

第二次修路是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1979年的夏季,有穿公路制服的工作人员在这条路上标线埋“里程碑”,从他们口里得知这条路被列入“亳县公路建设”计划,路名就叫“Y104”路;自从埋上“里程碑”,老百姓年年盼望,年复一年,“里程碑”历经风吹雨打,不知道到底因为什么原因,土路却依然是土路。

第三次修路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期。这条路连接着近百个自然村,老百姓的出行要依赖于此;那时候双沟区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秋收一结束,男女劳力挑沟挖河垫大路,双沟流传的歌谣是“出门提着灯,收工满天星,挖新沟垫旧河,喝凉水啃干馍”,这条路被列为“样板工程”,全区几万名民工经过一个星期的苦干,焕然一新。

但是新路怕雨水,一下雨就没法走,那时的夏季最易“发水”,连续几天,甚至有时一个多月都是暴雨,造成庄稼地里一片汪洋。路两侧是当时全镇最著名的西瓜和棉花种植基地,一到大水期间,西瓜都泡在地里,想外运比登天还难。

我清楚地记得1992年夏季,正值大雨,父亲突然得了急病,我和哥哥一起,套了牛车往镇医院赶,可是,这新修好的泥路走了一整天,等到了医院,父亲早已停止了呼吸,盼望把路修好成了乡亲们比生存还重要的“头等大事”。

第四次修路是在国家实施民生工程的时候。我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双沟镇政府负责公路建设,2007年,亳州市正式实施“村村通”民生工程,镇政府果断地把这条土路列入当年的村村通建设规划。我和几名同事积极参与道路的规划。乡亲们听说是修路,都围成一团兴高采烈地热议,看到修路的机械开进村里时,一位老大妈高兴得流下了热泪:“共产党没有忘记咱老百姓。”经过两个多月的施工,一条崭新的水泥路建成了。

竣工那天,村里的群众自发地燃放了爆竹。自此,这里的天地焕然一新,村里养猪、养羊的大户增多了,出外打工的年轻人开车回来带回了漂亮的城里媳妇;家庭手工作坊也出现了:磨豆腐的、轧面条的、开超市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2009年,江苏梅兰集团在考察现场后,看到这条水泥路的地理位置,果断地在镇北关公路北侧投资建厂。总投资5000多万元,正式创建了安徽友邦服饰公司,沿路的年轻人纷纷放弃外出,到家门口的工厂务工了,镇政府在公司开业后,多方筹集上百万资金,对该路段重新进行了改造,我和镇国土资源所的同事又积极丈量、报批手续,终于建成了宽8米的高标准水泥路,路两侧也进行了绿化。随着该路的建成,群众的收入增加了,2017年,又对该路进行了加宽,乡亲们称该路是“致富大道”。

随后,仅仅几年时间,双沟镇18个行政村建成了农村公路近300公路,彻底改善了居民的通行条件,催生了农村的巨变,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心中都滋生出对祖国的赞美和敬重。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