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谯城区观堂镇晨光村变组织优势为扶贫优势 变党建活力为攻坚动力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题:晨光村变组织优势为扶贫优势 变党建活力为攻坚动力

党建引领拓宽群众脱贫路

亳州新闻网讯  “井井隔三岔五就来我家,经常问我有没有啥困难,有啥需要帮助的地方,给我讲解国家的最新政策,鼓励我搞好种植。”在谯城区观堂镇晨光村,日前,70岁的贫困户张金成说。

“张金成讲的井井,是村里的90后新党员,去年5月份才入的党。以前的晨光村与一些贫困村一样,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工作方法不多。“原先的村两委,懂电脑的也没几人。”驻村工作队长朱贵德说,这两年,村里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制定年度学习计划,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四议两公开”制度等,开展“两学一做”、党员活动日、微型党课平台,提高党员学习意识、参与意识,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双培双带”发展模式。同时,吸收村里有想法、有文化、愿意为村民作贡献的年轻人入党,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在脱贫攻坚中,晨光村围绕“党建强、乡村兴、群众富”目标,突出抓好党建引领,深化富民强村建设,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摸索建设将“支部建在产业上”晨光模式,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分别建立了大蒜党支部、蔬菜党支部、药材党支部,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以“村两委+公司+农户”“旅游乡村+”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发展。目前,村里的贫困户已由建档立卡时的113户217人降至23户43人,整村已实现“出列”。

“妻子因病不能干活,而且需要人照顾,女儿又在上学,我这出不了远门。”晨光村贫困户张争光说,自从观北生态园公司成立后,就解决了他在家门口务工的难题。

张争光所讲的观北生态园公司是晨光村“村两委+公司+农户”模式之一。该公司流转土地近400亩,集旅游观光、采摘、餐饮等为一体,吸纳附近贫困群众40余人务工,每年发放贫困群众劳务工资30余万元,为村里不能外出务工群众实现增收致富提供了一条可选途径。

在谯城区,像晨光村这样“党建+扶贫”模式只是产业脱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谯城区通过大力实施“三领两带”工程,持续发挥党支部统领、党员引领、人才带领作用,带动村级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该区58个贫困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扶贫驿站+农户”等措施,推行贫困户“三零”(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党建扶贫模式,变组织优势为扶贫优势,变党建活力为攻坚动力,形成“支部找出路、党员当大户、群众快致富、集体有收入”的发展路子。

(责任编辑:王红燕)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