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曾读过朱熹的《观书有感》这诗首,那时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还以为文不对题呢。虽然如此,但还是情有独钟。与其有不解之缘,其一,它是父亲教我的第一首诗。二是因为父亲告诉我:此诗与我有一“鉴”之缘。以至至今百读不厌,珍惜此缘,不断寻分享中奥妙。
“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方自知。”我对这首诗的喜爱,是由浅入深的过程。
由于有缘,所以常读常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美美读起来摇头晃脑、津津有味,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逐渐觉得朱熹用二十八个字把方塘描写得生动贴切,实在是驾驭文字语言的高手。你看,半亩见方的一块小池塘,在朱熹笔下是一面展开的镜子,起笔恬静而幽雅,让人立刻展开想象的翅膀——塘水,清澈见底,确实像一面铮亮的大镜子,照出天上的星星、月亮、太阳、变幻的云朵、岸上树木葱郁、野草幽香,真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无源之水终会浑浊干涸,塘水只有是有源之水才能永远明静如镜。
诗的魅力使我步入田园,渐入佳境;诗的意境如进画中,清新明快;诗的题目更让人拍案叫绝,发人深省。有清澈的塘水比喻为鉴又引申为书,这意境的升华发人深省,把赏景、照镜子与读书融合了。
这时我才知道诗人的用心良苦、匠心独运,真为小时的无知而惭愧。把“水”“鉴”“书”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意在突出读书的作用。书本里有家事国事天下事,只有读书才能明白事理;书本里有昨天、今天和明天,只有读书才能明白历史,懂得继承与发展。事物在发展,世界在变化,人在与时俱进,活到老,读到老,悟到老。这些道理,无需板起面孔说教传授,而是绘制出形象的意境去感染人,潜移默化之中鼓舞教育人,也许朱熹那时就已经明白“寓教于乐”的道理了。
这是首借景喻理的名诗,蕴含哲理,写景意在讲明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也就是说“君子”生下来,与平常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利用知识,而且不断学习,提高知识水平。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办事能力也增强了,原来费九牛二虎之力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可以迎刃而解。朱熹在《观书有感》中,用鲜明形象的比喻,表达了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发人深省,自然蕴含这一道理。
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而今网络时代,“知科学日新月异,通今夕百科全书,晓世事瞬息万变,辨世态真善假恶。”全源自活水——网络,这正是诗意的继承与发扬,与时俱进新解此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鉴”自然就是电脑、手机屏了。可见朱熹能预言八百年,有先见之明。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读此诗都会感慨万千,百读不厌,遍遍有新意,给予我信心勇气与力量。可我认为这些还未能真正理解父亲给我起“清鉴”一名的真正内涵。在此只能借助与《观书有感》的一“鉴”之缘以抒己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