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母亲离开我们,一晃已有二十八个年头了,沐浴在深秋金色的阳光里,我很想写下一点文字纪念她老人家。

我的母亲,同世上所有母亲一样,无比的善良、勤劳、节俭。她用那一双美丽动人的巧手,不仅缝补过我们兄弟姐妹五人的衣帽鞋袜,还支撑起穷家,度过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日子。

1954年,排行老小的我,刚满七岁,母亲患上了白内障眼疾。由于庸医的延误,加上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母亲眼睛慢慢看不见了,成了瞪眼瞎。母亲原来充满光明的五彩世界,一下子被黑暗统治,成了地地道道的残疾人。母亲受不了,她一度消沉绝望,甚至想到为了不拖累家人而离开人间。但她更多地想到我和哥哥们都年龄尚小,不足以自立,小小年纪不能没有母爱,她选择了活下来。

我是1960年小学毕业的,之后的三年是中国现代史上有名的“三年困难时期”。1961年春,我已经考取了初中,每个周末都要经过涡阳义门镇,几乎每次都要见到饿殍毙于路际、饥民抢食市井的情况。每当我脚踏自给己农家小院,不及一个“娘”字出口,母亲便从脚步声中知道是我回来了,便亲昵地喊着我的乳名,告诉我菜团团放在哪儿,供我充饥。

母亲虽然不曾识字,但却也“知书达理”,从未给邻里留下一丁点不好印象。她老人家失明后,倒是有很多乡邻忙里偷闲乐意与她拉呱唠嗑。在不经意中,母亲排遣了不少的邻里纠纷,同时,也打发了不少视野中黑暗寂寥的时光。

我们家在最困难的1961年春季,由于母亲的精心操持,不仅苦撑了过来,而且还救助了舅舅一家。1963年,我考取了师范,在母亲鼎力支持下,全家为我节衣缩食,我才得以完成学业,终于拿到属于自己的饭碗。

行文至此,我热泪盈眶。真的,我非常感谢和无比虔敬母亲。

我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努力进取,1975年入党,一步一个脚印,时刻不忘初心,行稳致远。退休以后,仍然在学习的道路上孜孜以求。

改革开放的社会充满无限生机,同时,浮躁与物欲也游走于社会的角角落落。金钱似乎可以满足人们的一切,但我以为唯独买不到的是人间真情。

母亲那一片真情是五彩祥云,是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精神财富。母亲教我做人要正直,要真诚。母亲说过外财不发命穷人。母亲还说过,人总是要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走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母亲的教诲还有很多很多……她的话对我潜移默化的作用,胜过圣人之言。

母亲就像天上的太阳,给予我无穷的温暖和力量,支撑着我一直奋进前行。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