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捉妖、走路,是小说《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生活日常。
唐僧的吃饭与一般人不同,他是高僧大德,他吃饭不叫吃饭,叫“吃斋”,而且不能在饭店吃、不能买着吃,大部分时间靠化缘乞讨,小部分时间靠猪八戒烧火煮饭吃。所以,吃饭在书中是重点章节,在这里,作者出现了疏忽和漏洞。
唐僧是高僧,僧人的吃饭有严格的戒律规定,且不说《西游记》写作的时代是明朝,即使向前追溯到明代之前600多年的唐代以前,佛教徒的吃饭也已经有了严格的规定,写入了《四分律》法。比如猪八戒,他的名字之所以叫“八戒”,是因为作为初入佛门的和尚,他要遵守最基本的“八项戒律”,其中的一条为“不非时食”,就是“不该吃饭的时候不能吃饭”。
佛教的教规早在佛陀修行时代就已经十分严格,释迦牟尼本人吃饭,也是“适时托钵乞食大卫城中”的(《金刚经》记载),所谓“适时”,即“过午不食”。这些规矩,在古籍中不乏记载,如《高僧传·五·佛陀耶舎》记:“(佛陀耶舎)四事供养,并不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时至”就是到了午饭时间——日不过午,“分卫”为“分施僧尼,卫护令修道业”之意。“分卫”也有标准:“食不过午,分量以不羸、不增重为准”——保持体重,既不饿瘦也不增胖。再以《高僧传·佛驮跋陀》为例:“倾境士庶,竞来礼事,其有奉遗,悉皆不受,持钵分卫,不问豪贱”——该吃饭时托钵行乞,不挑豪门或者贫困之家,此类记述甚多。可见,“分卫”,为僧尼赖以生存的最基本乞讨方式,真正的高僧,仅在“日中”乞食一餐而已,过了中午,即使饿毙,也不再进食。僧人“食斋”多少也有规定,不准暴饮暴食,“三荤五厌”不食之外,进食的饭量以“既不增胖也不饿瘦”为度。
吴承恩写《西游记》时,当时流传着《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等故事,因此,他对佛典、道藏的经文释义,下过刻意的功夫,但他似乎忽略了“吃饭”,尤其是唐玄奘的吃饭。如在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一章中写道:“……路过宝坊,天色将晚,特投圣祠告宿一宵,天光即行。那老者十分欢喜,叫了几声失迎,又叫童子办饭,三藏吃毕,谢了,不久,早又见童子拿出晚斋,斋罢,掌上灯,安了铺,各个安歇”。在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中写道:“三藏道:‘自你去了这半日,我已吃了三次茶汤,两餐斋供了’。正说处,那上房院又整治素供,请孙老爷吃斋。”在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三岛求方”中写道:“你却要好生伏侍我师父,逐日家三茶六饭,不可欠缺……”
作为高僧的唐三藏,理应严格遵守戒律,按道理,绝不会吃“晚斋”,更不会吃“夜宵”,每天最多“早、中”两食而已,怎么会“三茶六饭”?这些在唐代之前就已固定下来的戒规,不可能在明代就破了。所以,《西游记》中的这些描写,只能有一种可能:作者吴承恩忽略了佛教中的吃饭戒律,顺手写了出来。作为小说,这些描写虽增加了生动感,却不符合人物的性格与文化规矩。《西游记》虽被称赞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但这一点上,却存在了不少的瑕疵。用当代的文艺批评标准说,呵呵,那是作者不熟悉生活,写出了外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