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县把发展村集体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脱贫效果明显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题:村级产业成为村民“脱贫存折”

涡阳县把发展村集体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脱贫效果明显

亳州新闻网讯  日前,涡阳县星园街道赵瓦房村的扶贫车间里,因孩子生病致贫的王保侠正和工友们一起加工冬季睡衣。借助村里的扶贫车间,她不仅每月能挣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还能就近照顾孩子。

赵瓦房村西临省道202线,距离县城8公里左右,与涡阳经济开展区相连,有利于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除了现有的温氏养猪、光伏扶贫项目及扶贫驿站车间等收益外,赵瓦房村依据地理优势,借助扶贫提升项目资金和企业捐助资金,新建了9个扶贫大棚,种植西红柿,申请了“真柿味”商标,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西红柿苗刚一种下,村里已和企业签订了销售协议,“销路我们不愁,大棚产生的收益,会拿出来一部分,按照实际需要分给贫困户。”赵瓦房村党总支书记王敬伟介绍,产业发展对于稳定脱贫意义重大,有了产业,村集体可以增加收益,贫困户在工作的同时也有了固定收入。2019年,赵瓦房村拟脱贫贫困户4户13人。

“赵瓦房村有加工业、种植业,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给贫困户带来实惠,真正带动脱贫、减贫。”涡阳县星园街道脱贫攻坚工作负责人邓超介绍,村集体产业发展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该街道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坚持围绕产业发展做文章,确保每一个贫困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

近年来,涡阳县始终把发展村集体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大力扶持各村根据自身特点设立扶贫车间、发展种植养殖,提升贫困村集体收益,带动贫困村脱贫出列。截至目前,涡阳县共建设84个扶贫车间,入驻企业共缴纳租金23.6万元,发放就业补贴62.76万元,发放工资414万元,其中贫困人员工资105.8万元。另外,“温氏生猪养殖项目每村年收益16万元,光伏电站每村年收益5万元,‘一村一品’产业项目每村年收益3.5万元,合计每村每年村集体收益24.5万元。” 涡阳县扶贫局扶贫服务中心主任李永说。

在村级特色产业的带动下,涡阳县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该县2016年、2017年、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连续三年在安徽省脱贫攻坚年度考核获评“好”的等次,位列全省第一方阵,且年度考核的名次一年比一年上台阶,圆满完成2018年脱贫攻坚“县摘帽”工作。下一步,该县将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全面推进“冬季攻势”的落实,坚持把“三精准”“三落实”作为中心工作,积极探索“两摸底一核查”后续帮扶,扎实开展各类问题的整改,凝聚合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提质增效。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