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冬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南朝·梁·萧绎《纂要》里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句子;唐代宋若莘、宋若昭姐妹的《女论语》中也说:“一年之计,惟在于春。一日之计,惟在于寅。”

“一年之计在于春”本是一句农谚。它是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结晶,意指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考虑安排。后来也比喻凡事都要早做打算,从开头就要抓紧。

然而,在我看来,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却也讲究“一年之计在于冬”。

比如读书,冬天便是最好的时节。春天上升的阳气,使人疲倦而慵懒。而那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怡人风景,又使人迷恋,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夏天燥热的空气,蝉的聒聒,还有那被阳光拉长了的白天,都使人劳碌、烦躁而焦灼;秋天呢?柔软的轻风、如锦的大地、高远的天空……那么撩人,更何况秋天要忙着收获和总结呢!都不是读书的最佳时节。

只有冬季,日子缓慢了,沉静而又安闲。且在读书人看来,那漫漫的长夜,也不再冰冷凄寂,而是那样的温馨而安详。书桌前,沙发上,被窝里,或站,或躺,或坐。只要舒适,都可以心无旁骛地读书。

幼时,我就特别喜欢冬天。耕牛牵进了牛棚,镰刀挂在了墙上。就像母亲可以做做针线,父亲能够赶赶手工活一样,我们也得到了更多的读书时间。有时,为了省下粮食农忙时吃,母亲一天只烧两顿饭。太阳还没落山,母亲便把我们按进被窝里。我们正好可以就着昏黄而温馨的灯光读书,大脑充实了,身体不冷了,肚子也不觉得饿了。

后来读到《魏略·儒宗传·董遇》中“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之“三余”读书之说,更加喜欢冬天。也常常在冬天里,制定出一年的读书计划,并将平时无暇问津的大部头,捧上案头。整个冬天,也过得温暖而充实。

其实,何止是读书,农业生产方面,同样也是“一年之计在于冬”。小麦、油菜、果树,能旺盛健康地成长,并在来年获得丰硕的收成,并非仅靠春风春雨的好环境,寒冬的历练与积淀,也绝不可少。“今冬麦盖三床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今年大雪飘,明年收成好”,“冬有三白是丰年”,“冬雪消除四边草,来年肥多虫害少”,这些农谚,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因为低温对小麦的分蘖,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冬季果树的修剪与管理,能够起到调节枝叶的合理分布,使有效光合面积达到最大限度;平衡营养生长,延缓植株衰老,促进果树更新等作用,从而达到优质高产。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经历了春、夏、秋的繁华与喧嚣,需在冬日闲静的时光里,沉下心来,认真地思考人生,审视过往,总结经验,反思得失,方能更好地规划未来,将整个人生过得更有意义。

冬,也预示着人生中的逆境。身处逆境,能够不消沉,不退缩,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奋力进取,一往无前,像梅花那样凌寒傲霜,必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所以说,一年之计也在于冬。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