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石刻 还是少用“繁体”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去各处游玩,总能见到不少古或仿古建筑,遇到石刻我会注目观瞧,因为对建材、壁画之类素乏研究,对文字的兴趣则一直保持。

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有很多并不令人愉快的发现。例如,一些新立的石刻中将“范仲淹”写为“範仲淹”者有之,将“人云亦云”“不知所云”“子曰诗云”写为“人雲亦雲”“不知所雲”“子曰诗雲”者有之,将“松树”写为“鬆树”者有之,将“伟人故里”写作“伟人故裏”的更是常见。

制作者似乎不知道,“子曰诗云”古代就是“子曰诗云”,“云”与“雲”在古代是两个字,不能混用,也不知道在古代,用作姓氏,“范”就是“范”,而不是“範”,“范”与“範”也是两个字。至于“鬆”“裏”的误用,则近似无知。

更加普遍的是,在竖排直行的石刻上,当需要用到引号时,绝大多数用的都是横排的引号“”, 而很少用到本该用的竖排直行引号

在写到年份时,新石刻往往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混用,这种错误可以说比比皆是。例如,常常可以看到“二0一七年”,其实应该写为“二〇一七年”。在汉字中,有一个专门表示数的空位,同“零”的汉字“〇”,而不是阿拉伯数字“0”。

如何让石刻上的错误少一点呢?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个人认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用繁体,也不用竖排,直接使用我国通用文字即规范汉字,并且横排。这样就完全避免了繁体字错误使用,也不涉及竖排标点问题。

根据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推行规范汉字,并且明确规定: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虽然另外还有一些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的例外情形,但总的原则是用规范简体字,这是为了一般人阅读理解更加方便顺畅。

如果在制作上述石刻时,首先想到的是,这上面的文章是给普通人读的,而不是为了故作风雅、特示高深而立的。那么,使用简体字横排体岂不是更为方便?也更容易少出错误?

真正令石刻上的文字不朽的,不是用了繁体字竖排体,而是文字本身的隽永优美。在一个现代国家,在一些新立的石刻上,硬是要用繁体竖排,且不认真研究繁体字,造成很多错误,对文字表述是否典雅则予以轻视,这不是顾此失彼,本末倒置,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吗?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