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为村民
自参加工作以来,乔红侠就一直在教育系统工作。下派驻村扶贫,对她不仅是工作环境的改变,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刚到村不久,乔红侠在走访中发现,一些村民对她的到来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人在背后议论:“又是一个来镀金的驻村干部,看吧,干不了几天就得走人,咱啥都指望不上!”还有人直接说:“扶贫?这个城里来的干部可知道咱农村的情况,可了解咱农民咋想的?还不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又是个女的,你看她那瘦弱的样子,能有啥本事,能给咱村带来多少钱?”
乔红侠知道,万事开头难,必须尽快打开工作局面,干出样子来,打消干群疑虑。她暗下决心,必须迅速转变角色,拉近与村民的距离,取得村干部的支持,带着干部干,干给村民看。经过最初短暂的茫然后,乔红侠静心认真思考今后的工作。她给自己的定位是:做村扶贫团队的带头人,做村民致富的领路人,做贫困户的贴心人。
驻村后,乔红侠吃住在村里。她根据村里提供的贫困户信息,带领驻村工作队成员和村干部一家家地走访,一户户地摸排,走村进户,详细了解村民的生活生产状况,全面掌握村里的实情,结合实际量身定制脱贫方案,以实际行动带着村干部干给村民看。在村两委会议上,乔红侠推心置腹地说:“受组织委派,我到曹庄不是来镀金的,更不是来享福的,是与大家一起奋斗的!咱曹庄不脱贫,我是不会离开大伙儿的!如何脱贫?在我看来,就是二横加一竖——干,不等、不靠、不观看。我相信用实干苦干加巧干的精神,一定能念好、念响咱村儿的脱贫经。”她在给自己鼓劲,也在给村干部打气。
去年一整个夏天,乔红侠始终泡在村里,天天出现在贫困户家中,顶烈日、冒酷暑,打着雨伞,踏着泥泞,一遍遍到村民家中唠家常,到田间地头聊民生,与村干部谈心,与村民交心,倾听民意诉求,掌握村情户情。在走访中,乔红侠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摸清了实底,为精准识别和精准施策奠定了基础。很快,村民就知道这个从城里来的“公家人”是真正来干事的,家里的大小事也都愿意说给她听,让她帮着拿主意,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乔书记”。村民信任她,不再把她当外人,让乔红侠有一种成就感,也更加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
转变角色后,乔红侠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座谈,结合上级精准扶贫政策,为曹庄村今后的发展理思路,定目标,寻对策,并付诸实施。乔红侠指导村干部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扶贫政策,通过小广播、上门讲解、制作展板、发放明白纸等途径,把扶贫政策、联系方式、扶贫项目送到户,宣传扶贫政策,提高村民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她把驻村工作队队员的联系方式制成图版,印上照片,挂在贫困户门旁和各自然村显著位置。村民和贫困户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随时直接与她和队员们联系。
为做到精准识别,乔红侠制定工作方案,认真开展贫困户信息采集、“两册一审”、动态调整、扶贫信息大排查、扶贫大走访等工作。她带领村干部进村入户,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对建档立卡之外的新增贫困人口、拟清退户,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围绕“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按照“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原则,落实教育扶贫、健康脱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政策,实施危房改造,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建设就业扶贫驿站,策划“扶贫日”活动。每一项工作,乔红侠都亲力亲为,督查督办。一年内,全村共有19户61人实现脱贫。她用实际行动,带领村干部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成为村部名副其实的当家人。
2017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1万元。村集体有了稳定收入,充实了家底,村干部也有了底气。2017年,曹庄村的光伏发电站建成并网发电,另外还建设了2个温氏养殖标准化养猪大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曹庄村先后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了自然村畅通工程、农饮工程、水利改造提升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清洁工程等,方便了村民生活,村容村貌发生了改变。为全村所有贫困户接通了自来水,为84户贫困户修建了入户路,为46户贫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为27户贫困户修建了水冲厕所,改善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作为第一书记,乔红侠驻村以后,不但摸排贫困户的信息,也着手摸排村两委的情况。针对有村干部发出“村里没有集体收入,指望啥脱贫”的牢骚,乔红侠心想:村两委班子刚实现新旧交接,领导班子人数不齐,思想再动摇,怎么能行?人心齐,才能泰山移。对此,乔红侠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改善村部面貌,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镇党委的支持下,在选派帮扶单位的资助下,乔红侠加强了村部建设。党建园地、议事规则、行为规范、图书管理、脱贫攻坚等制度基本健全,实现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理顺了村干部工作职能,提高了工作效率。
乔红侠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经济落后不要紧,关键是干部的思想不能落后,干部的精气神不能丢掉,干部负重爬坡的劲头不能松懈!”如何让村部这辆“火车头”跑得又快又稳?必须修好发动机,再加满油。只有这样,才能带领村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乔红侠知道,做好工作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团结和谐的团队,有凝聚力,这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个人和集体只有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从而超越个体的局限,发挥集体的协作作用。
在镇党委的支持下,乔红侠调整充实了村两委班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增强了战斗力。在她的带动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党员教育活动有声有色。村里的宣传工作也风生水起,乔红侠自己撰稿,提振了村干部的精气神,念响村里的脱贫经。她把在局机关养成的工作作风带到了村里。去年国庆、中秋长假,乔红侠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带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成员冒雨奔波在村里,开展扶贫信息大排查。
提起去年国庆中秋节加班的事,杜文华说:“乔书记那阵子真的辛苦,我们看着都心疼,就劝她回家过节,哪怕只休息一天也好。可她嘴里答应着,却仍然坚守在摸排第一线。不过,在她的带动下,我们这个团队现在是人心思进,精气神十足,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党96周年前夕,曹庄村党支部荣获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受到市委通报表彰,这在我们村是史无前例的事情。第一次获得市级表彰,真的很不容易,乔书记为此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也做出了很多牺牲。”
对此,我是颇有体会的。因为教育宣传工作,我不久前在亳州幼师与乔红侠的女儿马侨惠有过交流。乔红侠整天在村里,为贫困户的事情四处奔波,半个月不回家一趟是常有的事。马侨惠对母亲的“不顾家”多少有些不满,更多的是担心。“现在想和我妈一起吃顿饭,很不容易,你根本就见不到她的影子。想到我妈毕竟是年过五十的人了,又那样频频加班,我这做女儿的有时候还真不放心。她顾不上给家里打电话,我就给她打过去。很多时候她都是一句话——我这儿正忙呢,过一会儿再打!说完就匆忙挂断。我妈口中的‘过一会儿’,可能是一天,也可能是几天。”
马侨惠上幼儿园的女儿也同样表达了自己对姥姥的不满。小家伙认真地说:“我妈妈说姥姥是工作王(小孩子把“工作狂”说成“工作王”),一工作起来啥都忘了。姥姥现在说话可不算话啦,她答应我几次了,要抽空带我出去玩,最后一次都没有去成。我都感觉她现在不跟我亲了!”
马侨惠说:“有一次是周六,知道我妈从村里回来后,我就带着女儿去看望她,讲好了中午要在一起吃饭。谁知刚到我妈那里,凳子还没暖热,村里一个电话就把她喊走了。我女儿舍不得姥姥,委屈得大哭。我妈就是这样的人,责任心强,她把村里的事情看得比啥都重要!”
乔红侠还有一件事让女儿更为不满。有一次因为连续加班,乔红侠劳累过度,患了隐形心肌缺血。晕倒后,怕家人担心,她对此一直守口如瓶。马侨惠还是后来跟随单位——亳州幼师的同事到曹庄村开展贫困户“微心愿”征集活动时,才听村干部说起这事儿。逮住机会,马侨惠把母亲狠批了一顿。然而,乔红侠一旦投入工作,依旧如此“蛮拼”,把家人的叮嘱忘得一干二净。
对于这样工作起来不要命的妈妈,马侨惠说,真是又气又担心,又无可奈何。她太了解自己的母亲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