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大代表为乡村振兴“发声”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题:让农民的小康生活成色足不打折

省人大代表为乡村振兴“发声”

亳州新闻网讯 农村、农业、农民一直牵动着省人大代表的心。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在2020年重点工作中提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让农民的小康生活成色足、不打折,这让来自我市农村基层的代表们倍感温暖。

来自涡阳县农村的省人大代表张勤是当地发展种养业的大户,主要从事中药材种植和香猪养殖,目前已颇具规模,每年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对农业的支持,让她感到温暖和欣喜。

“我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代表,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特色种养项目,我觉得这是农业发展的新机遇,为我们种养户提供了政策支持,让我们更有信心继续发展壮大。今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将带动更多的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共同走向致富的道路。” 张勤说。

同张勤一样,来自我市的省人大代表孙伟亮对“三农”工作也特别关注。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和支持力度,可以看出,政府越来越重视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孙伟亮说。

孙伟亮认为,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农业科研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公益性的工作,需要政府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这次参会她带来了关于扩大农业基层科研单位的议案。

“我市是农业大市,也是产粮大市,建议政府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发展,关注基层科研单位建设,以便更好地服务我市‘三农’工作,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孙伟亮说。

聚力乡村振兴,来自蒙城县的省人大代表孙惠芳建议,要依托乡村产业支撑,构建村集体新型产业经营体系,培育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要围绕乡村清洁工程,探索村集体经营新型模式。同时,出台配套扶持政策,激发村集体经营新功能。注重激励考核评价,出台发展集体经济绩效考核实施细则,提高乡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尽快让乡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

(记者 汝平)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