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省局重点安排部署,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推动工作有序开展,不断提升我市数据资源管理和政务服务水平。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提质提效。一是推进“慧办事、慧审批、慧监管”改革。加快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认真实施“慧办事、慧审批、慧监管”工作。2019年以来,网上办事大厅共受理群众各类办事申请414.2万件,办结399.2万件,群众满意率为99.9%,市本级公共服务事项“一日办结率”100%。二是创新“互联网+企业开办”“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新模式。实施流程再造,提供“5+X”组合式、定制化办事服务,创新串并结合、容缺受理审批模式,加强信息共享,推行全流程网上办理,强化安全认证,实现企业开办1个工作日办结,营商环境得到优化,被作为国务院第六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予以通报表扬;创新优化商品房交易和不动产登记业务流程,实施线上并联审批、线下“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完善咨询、邮寄等配套服务,实现了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办结。三是推进“全程网办”。完成638项全程网办事项复制推广任务,省公安厅、省数据资源管理局在亳召开全省“放管服”改革现场会。四是完善政务服务中心设置。整合设立市级综合服务大厅,推动市直35家部门入驻。除对场地有特殊要求的事项外,所有事项办理窗口全部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置综合服务窗口,引导、帮助群众办理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变“多门”为“一门”。目前,大厅设置了服务窗口69个、7*24小时自助服务机10台,日均办件量近850件。五是深化“皖事通”APP应用。坚持需求导向,持续推动“皖事通”APP上线热点服务和应用。目前,“皖事通”APP已上线全部政务服务事项和83个便民服务事项,2019年新增注册量26.42万个,用户活跃度增加152.67万次。
二、数据中心建设再上台阶。一是整合、分析、入库工商、公安、公积金、卫健等77家单位2211类数据,汇集库数据达348.6亿条,共享库数据达47.47亿条,数据交换总量达10481.56亿条,每日交换数据量约5.67亿条,形成了人口数据库、企业数据库、电子证照库、信用信息数据库、医疗数据库、视频数据库和地理空间数据库等一系列城市基础数据库,向230家单位提供了733个数据接口、超过32.04亿次数据核查服务。二是完善市政务云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市级政务系统集中上云,目前,政务云平台已承载运行了55个单位、600个应用系统。三是深化数据治理,建成数据集成、数据资产管理、数据安全、数据治理、数据共享交换、数据开放、数据开发和可视化分析等八大平台。
三、视频数据整合应用深化拓展。一是持续推动摄像机补盲。2019年,市主城区补盲摄像机197台、新增建筑工地视频监控53处,视频数据平台总共上线摄像机达7.15万台。二是开展飞线专项整改,目前已处理架空飞线317处。三是加强视频日常运维。制定并发布《亳州市视频数据平台运维管理制度》,开展日常巡检,处理各类遮挡、离线等故障共9522次。目前市视频数据平台在线率保持在99.4%以上。四是积极推动视频数据深度应用。部署人脸识别测试系统,抓获历年逃犯及现行嫌疑人224人。积极探索视频数据创新应用,在亳州马拉松、五禽戏展演、药博会、搲丸子等活动中,利用道路监控、高空监控、移动布控、单兵等系统搭建现场指挥中心,实现活动全程可控覆盖,为活动安保、应急调度提供视频支撑。
四、优化“我家亳州”APP,先后进行了22次版本更新,2019年先后上线24个便民栏目,栏目总数达到90个。截至目前,我家亳州APP下载用户603万人次,注册用户160万人,月活跃用户数60万,累计缴纳水电气费、话费、学费、交通罚款等5.4亿元,服务维度不断延伸,服务范围持续拓展。
五、信息化项目管理规范高效。严格落实《亳州市政务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申报和审批、建设、监督和验收各阶段进行全流程管理,避免重复建设。2019年,共审核103个政务信息化项目,预算总金额达2.5511亿元,核减预算金额约2694.11万元,资金节约率约为10.56%。
六、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出台《亳州市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政策》,通过资金奖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补助经营场地费用等方式,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培育数字经济。2019年,全市新培育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企业3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