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90后扛起抗击疫情的使命—— “请放心,这次换我们来守护你”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03年“非典”时,他们是一群被所有人保护的孩子;17年后的今天,他们是保护大家健康的“战士”。身份的转换让他们义无反顾地冲在了这场抗“疫”战争的前线,和病毒做斗争。网上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哪来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人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模样,治病救人跟死神抢人罢了。”

三名90后医生的抗疫故事

结束了发热门诊14天的工作,徐玉珍、邢博萍、程岗三名90后医生撤离一线,开始在指定地点进行隔离,十几天后,他们才能与家人团聚。作为亳州市人民医院第一批抽调到发热门诊工作的年轻医生,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们没有退缩,义不容辞奔向防控疫情第一线。

程岗:推迟婚礼坚守抗疫一线

大年初一,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程岗接到任务,下班后直接到发热门诊工作。他没有多想,简单收拾一下便进入了新的岗位。

第一批进入发热门诊工作的医生共15人,根据排班,他和徐玉珍、邢博萍一班。程岗是三人中第一个到武汉返乡人员发热门诊值班的医生。

程岗说,大年初一和大年初二两天的患者非常多,第一天值班他就从下午5点20分一直工作到第二天上午8点,十四个半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1990年出生的程岗本打算过了年与女友结婚,因为疫情,只能推迟婚礼。“特殊时期,职责所在,女朋友和家人都很理解支持我。”程岗说,能成为第一批进入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他觉得很光荣。

徐玉珍:在亳州抗疫的湖北姑娘

2018年,因为爱情,28岁的徐玉珍从湖北十堰来到了亳州,成为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一名医生。疫情来袭,家乡湖北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作为一个湖北姑娘,徐玉珍很想回到家乡奉献自己的力量,但亳州也出现了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他们也等待着医务人员去救治,所以当接到进入发热门诊工作的指令后,她义无反顾。

徐玉珍从大年三十早上开始进入发热门诊,因缺少经验,她早晨喝了粥,为了节省防护服,一直忍受着憋尿的痛苦。在未吃午饭,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后,她实在忍不住了。后来工作时间她再也没敢喝过粥和水。

与程岗一样,徐玉珍也是打算过了年与男友举行婚礼,但无奈只能延期。“婚礼晚一点举行没关系,只要大家都平平安安就好。”徐玉珍说,她的父母很早就从十堰城区回到了山区老家,那里疫情不是很严重,这让她在工作中又少了一份担心。

邢博萍:口干舌燥却不敢喝水

邢博萍出生于1991年,是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三科的医生。大年初一,他开始进入发热门诊工作。第一天值班是在普通发热门诊,普通门诊面临的风险比武汉返乡人员发热门诊低,但工作量却相对要大。他说,第一天他就接诊了200余名患者。

与护士相比,医生不需要来回奔跑,但需要不停地说话,了解患者的病史,还要安抚他们的情绪,回答他们一系列的疑问。邢博萍说,不停讲话就会口干舌燥,但为了节省防护服却不敢喝一口水。

十几天无法回家,邢博萍与女友也只能靠偶尔的电话传情。女友曾到医院来给他送过一次东西,他们也只能远远地互相看一眼。“谢谢她的理解,等疫情过去之后,我一定好好陪陪她。”邢博萍说。(记者 曾莹莹)

90后大学生 返乡战斗在一线

对于返乡大学生来说,因为疫情,这个寒假很长也很寒冷,但是他们毫无畏惧,勇敢加入抗疫志愿者队伍,为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用行动书写了当代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

“新时代青年为国出力,责无旁贷”

“我能加入你们,和你们一起开展防疫工作吗?”内蒙古农业大学在读研究生王鹏章来到蒙城县许疃镇钟庙村村委会,向村干部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25岁的王鹏章放假回到村里,在广播中听到村委会号召党员干部开展防疫工作,便第一时间来到了村部。他的做法得到了村干部的赞赏,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作为一名国家培养了多年的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为国出力责无旁贷。”王鹏章说。

连日来,他与村干部们一起在防疫卡点对外来重点人员进行排查,检查来往车辆,在村里劝离聚集人群,入户做防疫宣传。他还通过网络在自己各个亲属群、朋友群中宣传防疫知识,将防疫一线人员在防疫工作中的点滴感动发布在朋友圈,请大家体谅防疫人员的辛苦,安心在家,尽量少出门。

“我是预备党员,关键时刻必须上”

在蒙城县望月社区,阜阳师范大学大四学生李甜甜穿着红马甲忙着向路过居民发放防疫宣传手册,登记出入人员信息。

“这边都是自建房,不像小区有物业可以把守,方便管理。社区人手不足,所以我们就组织志愿者到这里来帮忙,在路口设置卡点。”李甜甜说。

李甜甜出生于1999年,今年21岁,放假回家后,她在朋友圈看到蒙城县爱心协会发布信息征集防疫志愿者,便报了名。“面对疫情,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担当。我是一名预备党员,虽然还没有转正,但我要用一个正式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关键时刻我必须上。”李甜甜说。

“父亲在一线,我要与他并肩作战”

“请问,你们这边招志愿者吗?”1月29日,涡阳县花沟镇杨元村“95后”大学生信明莉,看到村口设置有一个防疫卡点,便上前询问。得知村里招募志愿者后,信明莉当天便加入他们,开始了防疫宣传工作。“我只是想为防疫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信明莉说。

在涡阳县花沟镇还有一位“00后”大学生志愿者,他叫苏淋翔,是南京财经大学一名大一学生,今年才刚满18岁。每天早上8点,他准时从张老家村苏庄来到信辛村的防疫卡点,中午12点半下班,在村部食堂简单吃点饭,便又来到卡点继续工作。“我父亲是信辛村的第一书记,疫情发生以来,他一直奋战在一线,我想和他并肩作战,一起保护这个村庄。”苏淋翔说。  (记者 曾莹莹)

一位90后护士的战疫日记

从1月23日进入隔离区工作,到2月7日,涡阳县人民医院护士卢永贞已经连续工作了半个月时间。在工作之余,她用日记记录了这十余天的经历和感悟。“我们私下里很脆弱,但我们在病人面前必须坚强。”卢永贞说。

面对疫情,选择坚强

1月24是除夕夜,也是涡阳县人民医院护士卢永贞进入隔离区工作的第二天。她和同事忙完了工作,吃了盒饭和泡面,就挤在ICU室的小床上躺下了。虽然很累,但大家都睡不着。每个人都接到了家人的电话,有快结婚的接到妈妈电话哭了,有当妈的给儿子打电话哭了,护士长由于各方面压力又担心我们的安危也哭了,上班的护士因为物品的短缺急得也哭了……

“我们感染科每个同事都很坚强,没有一个人逃避这场战役。我们不怕疫情造成的伤害,这是我们的职责。同时我们也很脆弱,我们怕的是别人的不支持,对疫情的不重视。”在工作日记中,卢永贞如是写。

1月25日是大年初一,所有卖早点的都关门了,9点了病人还没有吃上饭。医护人员急得焦头烂额,他们一边安抚病人一边四处联系。终于找到了几袋水饺和汤圆,护士长还把自己准备给父母的鸡蛋拿出来,都煮上分给病人。

面对家人,忍住泪水

1月28日的午后,卢永贞接到家里打来的视频电话,电话那边爸爸嚎啕大哭:“卢永贞,我想你了!”

在卢永贞的印象中,父亲是个很理性的人,但此次疫情发生后也感性起来。“我很难过,但我不能哭,我怕我一哭他们在家更坚持不住,更加会为我担惊受怕。”卢永贞说,父亲的反应让她想到了其他人的家人。

“我不怕苦不怕累,我只希望疫情赶紧结束,不要再让更多的人受苦受难,恐慌害怕。”在日记中,卢永贞郑重写道。

面对病人,成为依靠

2月3日早上,卢永贞在隔离区看到了一位五岁的小男孩,他是凌晨四点被急诊送来感染科的,因为年纪小生活无法自理,医院正在向上级请示是否可以让孩子跟外婆住在一间病房。

卢永贞把他带到病房里,铺好床又把他抱到被窝里,然后开始巡视病房。回来的时候她发现小家伙趴在枕头上抽泣。

“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想妈妈。我当时眼泪差点就掉下来,但我一直忍着,等出了门才敢哭出来。”卢永贞说,接到抽血的医嘱,她一直陪着孩子安慰他、鼓励他,抽完以后她一边按压出血点一边给他按摩。

这时已经将近九点,孩子还没有吃早饭,卢永贞又把医院送来的粥和鸡蛋一点一点喂给小朋友吃。终于,上级指示下来了,小朋友可以和外婆同住一间病房。

下了班防护服终于可以脱下来,卢永贞的脸上被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这样的疼痛她和同事们已经习惯了。“我多坚持一天,别人就可以少接触高风险一天。”卢永贞在日记中写道。

进入隔离区的第十天,支援的同事来了。卢永贞他们从三个白班一个夜班调整为四个白班一个夜班,工作强度稍微减轻了一些。“疫情不退,我们不退。”卢永贞说,自己会继续认真工作,救治病人的同时,也会保护好自己。

(杨平礼 记者 李锦文)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