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文明办2019年度工作情况新闻发布稿
一、砥砺奋进,全面吹响文明城市创建亳州号角
一是对标对表找差距。制定《亳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导手册》,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走访群众等途径,梳理排查城市管理、交通秩序、公益宣传等19类问题,剖析根源,明确举措,列出责任清单。二是谋篇布局建机制。成立市创城指挥部,组建创建办,设立交通秩序、窗口行业等10个专项工作组,实行市领导牵头负责制,建立市领导社区包保、督查调度、测评考核等制度机制,启用“创城管理平台”,开展文明城市模拟测评6次,发布“亳州文明20条”,文明城市创建起步平稳、开局良好。三是攻坚克难求突破。聚焦居民小区、农贸市场、交通秩序等重难点问题,召开专题调度会22次,投用公路客运高铁枢纽站、北客运枢纽站,完成首批次居民小区整治提升50个,新纳入改造老旧小区79个,完成22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和24处易涝点整治,开工建设7个农贸市场,投入运营10个社区菜点,正在取缔4个骑路市场,有效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和群众幸福指数。
二、行而不辍,着力打造崇德向善亳州高地
一是建机制推评身边好人。完善“五级好人”评选机制,2013年4月以来评出“亳州好人”442人,逐步择优推评“安徽好人”“中国好人”,已有16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上榜人数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列。二是多角度宣传好人事迹。建成“安徽好人馆亳州分馆”,制作“好人”系列公益广告,编印好人故事系列读本4辑、大型画册1套,以许张氏等道德典型为代表创作的情景剧在全省巡回演出,以扶贫女干部为原型创作的梆剧《筑梦家园》亮相第七届中国农民歌会。三是重礼遇帮扶好人模范。出台帮扶礼遇政策,累计发放奖励金838.5万元,连续十年为“中国好人”送喜报、赠《亳州晚报》,先后帮助赵玉富、杨爱平等一批好人模范解决住房、子女教育、创业就业等困难,“道德信贷”累计授信超1.1亿元,已有各级“好人”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36名,树起了“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鲜明导向。四是严管理规范好人言行。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动态管理和日常联系制度,定期座谈交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好人”强化自我约束,对违纪违法者及时作出相应处理。
三、孜孜以求,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亳州路径
一是强化顶层推进。坚持市级统筹、分级负责,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纳入党委班子考核和效能考核,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4个、实践所96个、实践站1344个,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所长、站长。二是广泛动员参与。组建志愿服务队4969支,注册志愿者68.2万人。群众自行组织策划,举行宣讲、比赛、晚会、选典型、送温暖等活动2.4万场次、参与群众35.4万人次,直接受益约40万人次。三是真诚回应需求。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婚丧嫁娶、文化生活缺乏等问题,开展文明实践基层调研30余次,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13万余份,举行宣讲活动700场,评选“星级文明户”200户、发放奖金20万元,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2万多场,为流浪乞讨人员、孤残儿童等捐赠棉衣6000余件。四是丰富实践项目。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系列活动,评选优秀项目15个,发放发展基金3.9万元。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六个一”活动,将文明实践细化为宣讲、座谈、比赛小项目,深入到群众中。举办“人人有艺”全民艺术普及活动,惠及学员8800余人次,受到《人民日报》等媒体大篇幅报道。12月份以来,中国文明网转载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稿件20篇,新时代文明实践公众号转载4篇。
总的来说,我市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与省市领导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期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亳州市文明办将瞄准重点、精准发力,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是做实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制定出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办法、工作问责办法和亳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发挥3.5亿元文明城市创建专项资金效用,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示范点建设,高频次督查调度,高质量推进基础设施、城市管理、交通秩序等39项专项行动,确保进入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列。二是深化道德典型选树宣传工作。开展亳州市第七届道德模范和第一批“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承办好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开展“中国好人”候选人点赞评议,擦亮“厚德亳州”品牌。三是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抓好谯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国试点工作,培育县级示范典型,开展文明实践草根艺人选拔和文艺作品脚本征集活动,强化供需对接,推进服务下沉,提升群众参与度。四是推动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实行文明单位动态管理,落实末位淘汰机制,发挥文明单位排头兵作用。五是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瞄准“大总”“媒人”等关键人群,推动党员干部示范带动,强化宣传引导,加强文明村镇创建,深化婚丧礼俗改革,倡树文明新风。六是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严格落实《安徽省志愿服务条例》,推选优秀典型,制定褒奖激励办法,促进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