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荠菜香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春回大地,春风送暖。在乡野,在田埂地头,在溪边河畔,荠菜迅速抖去寒冬的慵懒,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与返青的麦苗共同奏响了春日的旋律,增添了田野的魅力,弥漫着诱人的清香。

荠菜是十字花科植物,生命力顽强,只要是在海拔三千米以下的地方,有点泥土就生长,给点阳光就灿烂。荠菜简称荠,历史悠久,为我国古老的野菜,可以药食两用。

千百年来,我国民间已形成了一种习俗,早春踏青采荠食,已把它当作新年的报春菜。春日食荠,似乎可以预示着一年的顺顺利利,吉祥如意。

记得以前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每每到了春季,母亲便让我到田间挖取一些荠菜回来,用来改善一下伙食。只是小的时候老是认不清荠菜的样子,总是在里面混杂了许多的野草。母亲在择洗干净之后,束上围裙便忙碌起来。那个时候条件有限,只能做一些简单粗劣的食物,诸如荠菜油馍、荠菜包子之类。即便是这样,也比平时的伙食好多了,我和哥哥、弟弟三个如饿虎扑食一般,风卷残云,大口吞咽,直到撑得肚皮鼓鼓方才罢休。

后来,经济好转了,母亲爆发出了惊人的耐心和厨艺,她不厌其烦地用荠菜为原料,给我们做荠菜水饺、荠菜春卷、荠菜炒鸡蛋、凉拌荠菜等。可是,当母亲费尽心思为我们端上花样繁多的荠菜“大餐”的时候,我们却并没有表现出饕餮的样子。

如今,母亲年纪大了,腿脚跟不上了,趟沟过垄很不容易,挖荠菜成了一种奢望。于是,每到春回大地的日子里,我都会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老家,就像小时候一样,代替忙碌的母亲去挖荠菜。

现在,荠菜早已由乡野走向了城市,成了各大饭店的一种特色菜,烹调的方法也各自不同,看上去是赏心悦目。吃多了,自然是见多识广,在城里的家中,我也曾模仿过饭店的烹调方法,做过荠菜的食物,女儿吃过后,是赞不绝口。

但是,在老家,我仍然会劳烦母亲去做荠菜。看得出,母亲非常用心,可是一辈子都没有见过什么世面的母亲,自然是无法做出饭店的级别,翻来覆去还是那几样。以至于女儿在私下里抱怨我说:“爸爸,你比奶奶的手艺好,为什么你不做呢?”

我笑了笑,不语。她还小,不会明白,选择这样的春日回老家挖荠菜、吃荠菜,重要的不是吃什么、吃得好不好,而是在于怀念一种传统,继承一种习俗,享受一种亲情,履行一种责任。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