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残疾户王文超 :养牛“造血”拔“穷根”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文超,喂牛的饲料还够吗?牛长得壮吧?”“是的,饲料不缺,牛长得也都好。”3月19日,在涡阳县涡南镇胡碱村,驻村扶贫工作队一行人来到贫困户王文超家中,一边看他喂牛,一边与他攀谈起来。

今年40岁的王文超和妻子都是三级肢体残疾者,以往,他们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收入不稳定。“后来接到村委会的电话,政府要帮俺们这样的贫困户搞养殖,我一听高兴坏了,赶紧收拾行李就往家奔。”忆起往事,王文超仍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为大力扶持贫困户进行特色种养,以产业带动的方式增强贫困户的自身“造血”功能,我市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贫困户进行种植、养殖,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养啥呢?经过驻村工作队详细介绍政策,并结合他家庭实际,认真商量后,他打算养牛。

“俺家有个亲戚养牛养了好多年,我就先跟亲戚学,后来又参加了镇里统一组织的养牛技术培训,慢慢地就学会了这套技术,现在做起来也得心应手。”王文超说,2017年的6月,他在村里的帮助下,通过金融扶贫拿到了5万元贷款,然后买了9头小牛养殖,当时还享受了5000元的养殖补贴。10个月后,这批被喂的壮壮实实的大黄牛顺利卖出,赚了2万多元。“这比俺在外面打工强太多了。”

尝到了养牛的甜头以后,王文超的劲头更足了。随即,他又购进了第二批黄牛,一下子养了12头,不到一年的时间,第二批黄牛再次卖出。如今牛舍里的15头牛已是他养的第三批牛了。

王文超和妻子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用勤劳的双手让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他们身残志坚的实干作风也引起四邻八舍的广泛赞誉。每当有人为他们竖起大拇指时,他们都会微笑着说,“这都没啥,以前想搞养殖,一没本钱,二没技术,现在党和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资金、技术,这还怕啥,好好干呗。”

王文超的牛舍就在家门口的一块空地上,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牛舍显得越来越拥挤。为此,这几天,他正和村里的扶贫干部商量,打算另选一块地建一个大点的牛舍,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做准备。这次驻村扶贫工作队再次来到他家,就是为了扩大牛舍的事来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志强告诉记者,对于身体残疾的贫困户来说,他们在外地务工不方便,通过扶持他们搞养殖让他们既照顾了家庭,又有了稳定的收入,只有贫困户的自身“造血”持续增强,才能彻底拔出“穷”根,去实现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