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创新,让这个春天令人无限期待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花开江淮,绿染庐州。

这个特殊的四月,对于刚刚赢得战胜疫情阶段性胜利的人们来说,特别渴望新的激励、新的鼓舞。

安徽,为我们呈现了——

今天,2020年安徽省“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科技成果发布会暨线上交易会在安徽创新馆开幕。

一个个动人的数据。

10个项目现场签约,20个项目云签约,四项科技抗疫及大健康最新科研成果,200多个大健康领域最新先进水平创新产品······

一个个耀眼的技术。

科技抗疫、抗疫医疗技术、生物医药和中医药、互联网+大健康、医疗设备与器械······

安徽,用一张张创新的满分答卷践行了初心使命;

安徽,用一件件创新的成果展现了战胜疫情的决心;

安徽,用一个个创新的案例彰显了“两手抓”的责任担当。

安徽,再一次让世人为之惊奇。

战“疫”利器点亮黑科技

在安徽创新馆1号馆的入口,参观人员快速从几台无接触测温安检一体机下穿过。疫情期间,每当前往公共场所时,都要对着体温检测枪扫“一枪”。而现在,只要正常步行通过安检区,即可完成测温及安检。目前这套设备已在上海地铁、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等场所广泛应用,通行效率提升了5倍。

在一层展厅中央,一块“合肥造”的“透明”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托珠单抗治疗重症新冠患者”的大字。旁边的展台上摆放的着各类相关药物。据介绍,托珠单抗能抑制新冠肺炎患者体内发生的炎症风暴,避免患者由重症转危重。

抗疫期间,这个药方不仅纳入国家诊疗方案,还帮助伊朗、意大利等国抗击疫情,被美国麻省总医院列入诊疗方案。

展厅内,还有不少“网红产品”。前往医院就诊时,不需要触屏、按键,直接用手在空中“比划”,就能完成挂号、缴费等操作,大大降低了患者因手指与屏幕接触时发生交叉感染的可能性。这便是疫情期间频上微博热搜的“无接触自助挂号机”。利用空中成像技术,该科技公司还研发了无接触电梯按钮终端。

记者注意到,安徽创新馆内的五大展区内,展出了一批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安徽科技成果和应用,展示了全省200多个大健康领域具有先进水平的最新创新产品。

医疗大健康助力抗疫路

人类文明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迎接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的过程。

2020的这场疫情来势汹汹。面对疫情的大考,安徽展现了在医疗大健康领域独特而显著的创新优势。

安徽省疾控中心在全国较早成功分离出4株高滴度病毒株;新冠肺炎影像辅助诊断系统,3秒钟完成一例CT影像诊断;新冠病毒抗体试纸,15分钟完成检测;核酸检测试剂盒,90分钟出具检测结果;安科生物重组人干扰素,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安全防护······

“安徽药方”也屡献奇招。

中国科大和安徽省立医院联合攻关团队开展的“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方案,有效抑制炎症风暴、救治危重症,纳入国家第七版诊疗方案,在国内外救治中得到广泛应用;安徽中医药参与救治和治愈出院占比均超98%。中医药的“安徽疗法”,得到世卫组织点赞······

高擎创新“利剑”,合力攻坚!

正因如此,安徽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比较严重的省份中率先“清零”,确诊患者临床治愈率高达99.4%,居全国前列。

创新大省集聚新动能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创新的道路上,近年来安徽始终牢记嘱托,从未松懈,扎实前行。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全球最大的量子实验室呼之欲出;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同步启动;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离子医学中心加快建设。

安徽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主基地,构建“四个一”创新主平台,有序推进“一室一中心建设,重大科技创新,结出累累硕果。自主研发投产的动态随机存储芯片在全国率先面世;全国首块自主研制的8.5代超薄浮法玻璃基板下线;特种缓冲吸能材料成功应用于“嫦娥四号”······

近几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芯片产业,平板显示产业、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芯屏器合”组合大显身手,以“芯屏器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24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037件,2019年实现产值7027.7亿元、同比增长13.4%,成为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安徽必将在统筹“两手”、打赢“两战”中交出更加精彩的答卷,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