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春夏之交,经过几场雨后,在菜园、田野或路边的草地上,经常会发现一簇有着紫色的茎和椭圆形叶子的植物,开着小黄花,肉乎乎的非常茂盛,它就是马齿苋。
小的时候,常帮家里割青草,用来喂牛和喂猪,其中所割的草中,马齿苋就占很大一部分。这种草,牛倒不大爱吃,但猪却特别喜欢。对于马齿苋,说它是草,其实还可以看作是一种野生蔬菜,与其它诸如灰灰菜、苋菜等野生蔬菜不同的是,马齿苋既不苦也不涩,也没有任何奇怪的味道,除了有点儿酸。马齿苋的茎和叶富含水分,味道清脆、嫩滑、多汁。在那物质极度贫乏的年月里,马齿苋不仅可以喂猪牛,同时也成了人们用来改善生活的一种必需品。
马齿苋有多种食用方法,最常见的是凉拌:将马齿苋较老的根和叶子摘去,放入沸水中焯至变色,捞出放在凉水中浸泡数分钟,沥干水分,然后撒上葱花拌上调好的料汁即可食用。夹上一大筷子,吃在嘴里,清爽可口。还有一种做法就是用马齿苋炒鸡蛋:先把清洗好的马齿苋切碎,放入热油翻炒半熟,即倒入搅拌均匀的蛋液,两面煎得焦黄,色味俱佳。当然最麻烦的要数用马齿苋做包子:把焯好水的马齿苋切碎,拌入葱姜末,放油翻炒。其实最好的是用五花肉炼油,但在那个年代,吃肉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所以只能用猪油来代替。这样用马齿苋做馅包成的包子,出锅之后是喷香扑鼻,让人食指大动。
这几种马齿苋的吃法,母亲都曾做过。记得每每到了马齿苋生长的季节,哪怕是干农活再劳累,母亲都会强打精神,用马齿苋做菜,或凉调或炒鸡蛋。有一点让人很郁闷,就是炒鸡蛋的时候,母亲放入的鸡蛋很少,加入的马齿苋分量却很足。因为,善于精打细算的母亲还要用鸡蛋卖钱,可舍不得吃。只不过,马齿苋做馅的包子,母亲是极少做的,太麻烦了,而且没有五花肉,也做不出那种独有的味道来。
马齿苋的生命力很顽强,它非常耐旱,即使拔起久晒,也不会枯死,所以又叫“长命菜”“长寿菜”。说起它的异名,其中还有着一个生动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一年的夏秋之际,北方农村,久旱无雨,赤日炎炎,灾情严重,田间禾苗都枯焦而死;且疫痢流行,疾病交加,老弱病残者相继死去。皇帝、地方官吏,对农村的灾荒、人民的疾苦,视若无睹。少数壮年力强者,勉强支撑,外出寻觅树皮野草充饥。说也奇怪,他们惊喜地发现,田埂路边有一种野草还茂盛地生长着,观其全草,光滑无毛,肉质肥厚,心想:这草一定可以充饥,于是连根拔出,采集了一大堆,带回家吃。吃了几天后,大家居然感到有精神了,特别是所患的“拉肚子病”也逐渐好了。于是村民们就称它叫“长命菜”“长寿菜”。它的药用价值后来也被记载入《本草纲目》《中国药植志》《中国药植图鉴》等典籍中。
其实,马齿苋不仅可以止痢,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并用于崩漏、便血等症。
“苦苣刺如针,马齿叶亦繁”,生机旺盛的马齿苋,如今也由乡野走向了城市,成了各大饭店的一种特色菜,烹调的方法也各自不同,看上去是赏心悦目。只是再精美的包装亦不复有那种艰难岁月的情怀,更吃不出故乡的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