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晚上散步,见路旁树木郁郁葱葱,俨然一道绿色的屏障。春日里的百花盛开已不见影踪。又是一年春去也,明年知是春何处?想至此,内心不免泛起一丝丝的感伤。
初夏时节,百花凋零。无可奈何花落去,昔日盛开的各种鲜花,在经历一场场风雨后,竟变成了落红无数。时光匆匆,春归无觅。其实在伤春的背后,哪一个不是在顾影自怜,为年华的逝去而叹息呢?
伤春惜春,自古有之。或许人在年轻时,丝毫不觉到光阴仓促,没有惶恐不安。年轻的我那时还以为时光如山水,晴时在,雨时也在,会天长地久。然岁月匆匆,时光带走了我的天真和无畏,50岁后才惊觉,我已接近了人生暮年,那些流逝的青春,竟一去不复返。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命往来交替,岁月更迭轮回,这是自然的规律。无论你惜春也好,伤感也罢,春天终归谢幕远去,节令以不可逆转之势走进绿意盎然的夏天。
静心细想,夏天不也有其美丽和多彩吗?蝉蛙和鸣,樱桃红熟,新麦初成,槐花盛开,瓜果飘香……细细品来,这些夏天里的乐事,哪一个不是在孕育着生机与希望?
按照习俗,进入初夏第一天,家家是要吃立夏馍的。
春节过后,母亲会将春节时的馍留下几个,挂在通风的地方。立夏那天早晨,母亲把这些晾晒三个多月的馍放在清水中浸泡。泡软后,挤成碎末,拌入面粉,放入盐和鸡蛋,切些葱花,搅拌成糊状。放少许油,将面糊在锅里摊匀,加热后就成了香软可口的煎饼。传说吃了立夏馍,小孩子不会再苦夏,一整年都会健健康康的。
“吃了立夏馍,等着镰割禾”。立夏过后,再过二十多天麦子就可以开镰了。在过去“年好过,春难熬”,农村也终于捱过了春三月这个青黄不接的最困难时光。
立夏一到,麦子就开始飘香了。小时候,母亲会从田地里掐一把青中泛黄的麦穗,带回家中用手搓出麦粒,用来熬稀饭喝。熬粥时整个房间弥漫着麦粒的清香,令人垂涎三尺。有时上学路上我和同伴掐一把麦穗,一边走路,一边用手揉麦。有经验的,在路旁先用火烤去麦芒,再用手搓。青麦粒在嘴中慢慢咀嚼,甜甜的,软软的。粗心的孩子有时会把麦芒卡在喉咙里,吃馒头,喝糖稀,一番折腾后才把麦芒从喉中去除。那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简单而快乐。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初夏季节,樱桃也成熟了。白居易诗云:“拔醅争绿醑,卧酪待朱樱。”醅就是未滤糟的酒。拔醅去糟后,就变成了绿醑美酒。在家酿些米酒,喝点牛羊乳发酵成的酸奶,再从树上摘下红彤彤的朱樱,手捧诗书一卷。这情趣是不是诗意?
青梅煮酒、枇杷满林、杏子绿盈、蔷薇盛开……只要细心体验,初夏时节的美景与乐事也无处不在。有人说,唯有心怀美好,方能发现美好。生命往来,岁月轮回,春有杏花烟雨,夏有凉风艳阳,各有四时之美。我们何必纠结于春天的逝去而郁郁寡欢?趁我们年华将暮未暮,携一颗淡泊的心,从容地过好每一天,何尝又不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