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实管护责任 推进“三水共治”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月27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为推深做实河长制,强化河长履职尽责,我市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水岸同治,协调推进“三水共治”,全力推进“三大一强”专项行动,持续提升河道治理能力和管护成效,不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强化河长履职。我市认真落实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强化河长湖长履职尽责的指导意见》,加强组织领导 ,发挥河长牵头优势,运用签发河长令、调度督办单等方式,组织开展责任河道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协调解决责任河道重大问题,加强相关责任部门和下级河长履职情况督导,推动区域间、部门间协调联动。压紧乡村级河长责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上报难以解决的问题。围绕“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干不好怎么办”,推动落实河长述职、考核、表彰、激励和问责机制,对于担当尽责、管护成绩突出的地区和优秀河长、相关部门及管护员,结合实际按规予以表彰和奖励。

严格执法监督。我市积极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涉河乱占、乱采、乱建、乱堆、乱排、乱捕等行为。加强日常监管,加大河长制成员单位联合执法力度,稳步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采取对重点、难点问题实行挂牌督办、通报、约谈等措施,强化跟踪问效。

完善制度机制。深入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完善亳州市地表水生态补偿办法。深化落实跨界河道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防范河道重大生态环境风险。健全河道日常管护机制,健全管护员队伍,织密管护员网络,推广“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等做法,鼓励增设公益岗位。充分调动乡镇生态环境保护(河长制)工作站人员积极性,打通河道管护“最后一公里”。大力推进“河长制+”工作模式,健全民间河长、社会监督员体系。

务实工作基础。我市开展“一河一策”实施情况评估,全面建立设市、县级河长河道“一河一档”。加强河道管控信息化建设,运用省级河长制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利用5G技术、水质自动监测、无人机监控、卫星遥感及市中心河道高分图等科技手段及成果,提升河道管护和应急预警能力。

开展示范引领。我市按照“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目标,聚力打造群众满意的幸福河湖,指导利辛县开展茨淮新河利辛段幸福河湖建设,打造成河长制全市样板,积极申报省级示范河湖,因地制宜指导其他县区及早谋划 2021年省级示范河湖建设。

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宣传河长和管护员先进典型,加强基层经验推广及管护成效的宣传,加大河长培训力度。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河道保护,加强中小学生爱水节水教育,推进河长制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共同营造管水护水的良好氛围。

(全媒体记者:汝平)

(责任编辑:奚婷)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