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初夏,走进竹林,看竹挺拔飘逸的身姿,听风雨吹打竹枝沙沙作响的声音,心情莫名地会舒展很多。

竹,具阳刚之气,又具阴柔之美,与梅、兰、菊合称“四君子”,又与梅、松合为“岁寒三友”。从古至今,竹深受人们的敬重和喜爱,它曾被赋予很多感情色彩,被历代文人墨客用来抒发其清高脱俗的情趣、刚正不阿的气节和虚心向上的品质。

清代名家郑板桥一生都在写竹、画竹。他如此细致入微地描写竹:“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旧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间。”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写出了竹枝、竹叶在晨雾朝阳下仿佛透露着清雅之气。他还曾写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千古佳句,他懂竹、写竹、画竹,与竹仿若前世的知己,有着灵魂的相通与相惜。他写的、画的已不是竹,而是自己的春秋,自己的风骨。

竹,轻盈细巧、四季常青,尽管有万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它虚心劲节,朴实无华。它汲天地日月之精华,受山川星辰之灵气,沐四时风华之恩泽,享千古风云之美誉。

我爱竹,爱得痴迷,外出游玩,每遇到竹,我定停下脚步,徜徉于竹林,和竹悄悄说会儿话。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春来时,我在老家的园子里种下了一片竹。满园鸟语花香,唯有竹不开花,一株株挺拔高雅,一尘不染,难怪郑板桥赞它:“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它心无杂念,甘于寂寞。走过半生光阴,细看竹,终于懂得,当繁华落尽,洗却尘俗,它已抵达至简之境。生活的美,不在于曾经轰轰烈烈,而是归于平淡后,那一份宁静从容。

每每置身竹林,苍穹之下,一株株参天的竹,直抵云霄,经受着一次次风雨的洗礼。看,老竹苍翠挺拔,新竹柔情似水,竹叶轻轻拂面,显得万般温柔,又清净深远,它以最美的生命姿态屹立,不屈于冷暖的世间。

竹拥我入怀,我沉醉其中,阵阵竹香令我心旌摇荡。抚竹而立,看着竹子一节节努力地向上生长,也会感觉脚下有股力量,指引着我向上而活。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