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家夏日茶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浮在杯中的几片绿叶,人们叫做茶叶。上升到《茶经》文化的地位,也已经一千多年了吧。

所以呀,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日日不离它”,其实,小的时候,家里很少见到真正的“茶”,物质的贫乏,消乏了家长的浪漫,来了客人,一碗白水就是“茶”了。

然而,民间自由对付生活的手段,买不起茶叶,老辈人自制家乡茶,也是很有滋味的。

那时没有空调,风扇都是稀罕物件,大人们习惯在树荫下边聊天边挥动芭蕉扇解暑,小孩儿却根本无法理解“心静自然凉”的道理,好多时候都是光着膀子在院子里跑来跑去。伴随长长炎夏的,就是一碗碗的农家自制的“树叶茶”了。

初春的时候,奶奶搬张凳子,站在柳树下,小心翼翼地把刚刚冒出牙尖的柳树嫩芽一颗颗摘下来,攒成一包,放到铁锅里,烧着小火,慢慢地炒,不大工夫,一股清香味就飘满了院落。晚春的时光,院子后面的竹园脱落了旧年的老叶,发出嫩嫩的新叶,奶奶又会摘来半竹篮新竹叶,放在陶瓮里慢慢地烘烤,直到飘出一股带着焦味的清香。

奶奶的制作,在夏日炎炎里派上了用场,我们打闹玩耍一头热汗时,奶奶端来略带苦味的柳叶茶、泛着清香的竹叶茶,我们一拥而上,连喝几碗,不但解了口渴,而且从来没有中暑上火过,夏季的平安,多亏了奶奶的自制土茶。

还有一款“绿豆汤”茶,我印象很深。制作方法并不考究,工艺也不复杂,拿出绿豆,先用水淘洗,拣出其中的“瘪子”,兑水上锅,大火煮开后熬上约半个钟头,撇去脱落的绿豆皮,加点冰糖,放凉了之后,就是“绿豆茶”了,不但是儿童的最爱,还是解暑的“神器”。

农家茶不堪细饮,大碗盛来,一饮而尽,痛快无比!相信同龄人都有着差不多的畅快记忆。我小的时候就住在学校附近,顽皮又喜欢运动,小学下午一般不上课,经常跟几个小伙伴在操场上一玩就是一下午。回到家看到灶屋中有一锅妈妈煮的绿豆茶,就像在沙漠中行人看到了绿洲,少不了一通牛饮,恨不得把整个锅都喝下去。

秋天还可以制作桑叶茶,不仅可以止咳,还有疗治脱水的功效。我上三年级的一个夏日傍晚,一位泥瓦匠路过我家门口突然晕倒,各种工具散落一地。我父亲看他面色苍白、手脚冰凉,认为是中了暑,赶忙把他转移到树荫下,吩咐我把家里的桑叶茶盛一碗出来给他喝,泥瓦匠喝完不久,慢慢缓过劲来,大家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如今,家家富裕,龙井毛尖猴魁之类的名茶走进普通百姓家,农家土茶再也没人制作了。街头巷尾的各类奶茶店争奇斗艳,琳琅满目,也没有了农家茶的立足之地。细细想来,我也许久没有畅饮过一碗夏日茶,只能在梦境里寻觅那份朴实和畅快的感觉了。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