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立仓镇利用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上生态养殖业—— 昔日贫困户 今成“鹅司令”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鹅鹅鹅……”6月30日,在蒙城县立仓镇黎明村前耿庄,上百只雪白的大鹅在张凤利的吆喝下,一边嘎嘎嘎叫着,一边争抢食物。

张凤利今年45岁,母亲年事已高,近年来身患多种疾病,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张凤利的妻子选择了与他离婚,多重打击让他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患上了精神二级残疾。家庭的困境,让张凤利一度走不出阴霾,整天无所事事,在村里瞎晃悠。

2017年,张凤利家被识别为贫困户,政府为他办理了低保,帮助他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代缴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帮助他享受到了残疾人生活救助金和护理补贴、光伏分红和电补等。在政府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张凤利一家的生活有了保障。

扶贫工作队经常到张凤利家走访,给他打气加油,鼓励他走出阴霾,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张凤利的病情逐渐好转起来,心情也随之变得舒畅。“我不能光靠政府救济,我也要自己找一项事情干干。”张凤利心想。

得知张凤利有靠自己发家致富的意愿,扶贫工作队根据黎明村拥有丰富的水源、草地等生态资源优势,指导张凤利发展养鹅产业。养鹅需要资金,而张凤利这几年积蓄的一点钱都花在了为母亲和自己治病上。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扶贫工作队帮助他申请了20000元小额信贷,并为他申请了养殖技能培训。

由于刚开始养鹅没有经验,养殖第一年,张凤利既没有亏本,也没有赚到钱,但积累了许多养鹅经验。帮扶干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按照相关政策为他申请了每只鹅10元的奖补。领到3000元特色种养奖补资金时,张凤利喜上眉梢,养殖信心更足了。扶贫工作队继续为他鼓劲加油,帮他找来养鹅书籍和光盘,联系技术人员为他解决技术难题,提高他的养殖水平。

2019年,张凤利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养殖规模。有了前期的养殖经验,加上他养的鹅生态放养、青草滋养、河水健身,出栏的鹅个个壮实,而且不易生病,附近商户争抢收购。这一年他养鹅收入近2万元,顺利实现了稳定脱贫,逐渐走上致富之路,他也成为当地有名的“鹅司令”。

看到张凤利养的鹅长得快、肉质鲜、卖得快,靠养鹅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走上了发家致富路,许多村民跑来向他咨询学习、讨教经验,纯朴的张凤利一一悉心传授。“我想再扩大点规模,把生态养鹅做得更好一些,我还想利用积累的技术经验,帮助带动俺村以及周边更多乡亲共同走上养鹅致富路。”谈到下一步打算,张凤利这样说。

在立仓镇,像张凤利这样通过发展特色养殖脱贫致富的贫困户有40多户。立仓镇在打好脱贫攻坚战中,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在发展水下种养殖——莲鱼共养和虾稻共作的同时,大力发展水上生态养殖业——养鹅、养鸭,不仅让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的梦想,还为他们插上了致富的翅膀。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