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每年的端午时节,母亲都要正儿八经地做两件事情。一件是包粽子,另一件是在大门两旁插上新鲜的艾草或者点燃晒干的艾草熏一熏屋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这个习俗的由来,自打记事起,母亲就告诉过我们。但是,至于为什么要插艾草这个传统,不识字的母亲却是无从知晓。

其实,艾文化由来已久,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

有关艾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周武王身边有一位名医叫萧艾,字艾蒿。有一天,他泻痢多日后卧倒于军帐中,为了医治病情危急的将士,他带病出诊,却不小心被驱蚊的野草火堆绊了一跤,被火烧伤。但当他给将士诊治时,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病痛痊愈了,而身上却多了好几处伤痕。于是他突发奇想,用无名野草点火烧灼病患身体的相应位置,凡是被烧灼过的将士病情都好转了。武王大赞萧艾,萧艾不敢居功,答道:“此乃野草之功。”武王宣告全军:“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

由于艾草的功用较大,古人对其赋予了诸多美誉,如尊称老者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可见古人对艾草的厚爱。

艾草是一种普通的植物和一味普通的中药,但是在中国文化的元素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内涵。人们不仅用它祈福生活的美满和平安,又运用其为自己解除病痛,同时又以艾的温馨,让人们赏心悦目地细细品尝着它的滋味。

据说艾草有驱毒辟邪的作用,古代常用它来占卜,特别是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悬挂或插上用红纸扎好的艾草,以保佑家人的吉祥平安。

端午时值仲夏,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这时人们就要采集艾草,用艾草来驱毒辟邪。据晋代《风土志》记载,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就把艾草扎成人形,或编织成虎形,也或用彩布剪成虎形,端午挂艾草然后再用艾草贴上去,这样编成或剪出的物件被称为“艾虎”。妇女们则在端午节这一天开始把“艾虎”别在发际,男人则将“艾虎”佩戴在胸前或挂在腰间。

在这天,人们还把采摘的艾叶和糯米一起制成“蒿子糍粑”,寓意食后可“攘病保安康”。南朝学者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初五“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以攘毒气”。

此外,人们还经常把艾草、菖蒲、雄黄、檀香等装在小布袋内做成香囊用五彩线系着,挂在身上,以得健康。民间认为艾草还有招百福的作用,有些地方在端午节贴“午时联”,曾这样写道: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寄托着人们痛恨贪官污吏,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今天,人们生活富足,已经不再需要直接用艾草来驱毒辟邪了。但是,这种节日的传统却不曾丢,商家们开发出了一系列艾草香味的食品、保健品、护肤品等。所以,每到端午时节,大街小巷里,不仅会传出粽子的清香,也会传出艾草的清香。在这氤氲的香气里,人们都在欢天喜地地庆祝着端午这个传统的节日,怀念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