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勤在喂羊
亳州新闻网讯 7月1日一大早,打扫好羊圈卫生,脚步蹒跚地用小推车将羊粪推到地边堆放好,63岁的董玉勤骑上电动三轮车,趁着天气凉爽,到几公里外的路边又割回一车青草,打算回头掺上豆饼、麦麸喂羊。“一只羊一千多元,必须照顾好。”身形精瘦的董玉勤,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指着羊圈里安静吃草的山羊,乐呵呵地说。
董玉勤是涡阳县涡南镇董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五口,自己左脚残疾,妻子是盲人,大儿子患有精神疾病,因为需要常年看病,加之家庭收入有限,生活一度非常困难。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在政府部门的多项帮扶下,生活渐渐有了起色。2016年,市委宣传部为其家庭送去的十只“扶贫羊”,成为董玉勤脱贫致富的新契机,并由此渐渐奔上了小康路。
“去年养了27只羊,分两茬卖了十多只,都是七八个月大的羊,一只羊卖一千元出头,卖了一万多元。”董玉勤高兴地对记者说,最开始的十只小羊喂到第二年就开始下羊羔,到了2017年,发展到二十多只,“当时我和扶贫工作队的李松涛书记说打算卖几只,我怕喂多了照顾不了,万一再生病毁了,就不值钱了。李书记说,你该留的留,该卖的卖,只要把羊总数保持在十来只就行。那年我卖了五六只羊,当年就脱贫了。三年,一共卖了三十多只。”
“最近几年董玉勤家变化太大了,原来一家五口,大儿子有精神疾病,老婆失明,他的左脚残疾,还有孩子要上学,家里非常困难,人也没有精神头。现在不一样了,在政府的精准帮扶下,家庭收入上来了,儿子也送到专业医院治疗了,妻子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董楼村扶贫专干董文彦告诉记者。
“董玉勤真对得起名字中的‘勤’字,虽然肢体残疾,家庭发展存在明显困难,但他不等不靠,自强不息,认真饲养扶贫羊,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逐渐摆脱贫困,走向幸福生活。”董楼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李松涛介绍说,因在2019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成绩显著,今年董玉勤还被涡阳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个人”,“是董楼村所有贫困户的榜样。”
为了把羊喂好,董玉勤向大户学习,向兽医请教,起早贪黑,没少下功夫。他每次参加各级部门召开的扶贫会议,都会主动找到一些养羊的大户,到他们的养殖场参观,向他们学习养羊的经验。遇到羊生病了,还会到村里的兽医那里请教,一来二去,渐渐摸索出了一些养羊的经验和常识,“比如羊拉肚子、受凉导致的喘、肚子胀……这些只要备好常用药物,及时治疗,都能很快治好。”
除了养羊,董玉勤家还有八九亩田地,每年一季小麦、一季玉米,因为脚有残疾,不能干重活,从种到收都是亲戚帮忙处理,“除去种子、肥料和请人的工钱,一年也能剩个一万多元。”董玉勤开心地说,加上低保、残疾补助及其他扶贫帮扶等,他们家一年也有五六万元的收入,“过去做梦也想不到有恁些收入,现在生活富裕了,原来半年吃一次肉,现在一个月也能吃上几回。”
更令董玉勤高兴的是,成家后的大女儿生活过得很幸福,孩子都已经十多岁了,春节回娘家时,还给他们家添置了新的空调、冰箱、洗衣机。大儿子经过治疗,已经知道主动穿衣、吃饭,治疗费用国家报销一部分,医院承担一部分,没有增加家里的负担。小儿子高中毕业后外出务工,如今也可以照顾自己了,“闺女、儿子都孝顺,老伴照顾家,我努力挣钱,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通过精准帮扶和自己的辛苦劳作,董玉勤家里渐渐有了积蓄,2018年他又花了十多万元接了二层的小楼,盖了一个气派的大院子,不锈钢大门可以供轿车进出,“小儿子23岁了,盖好楼房,准备给他娶媳妇。”董玉勤说着,自己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家里的两只母羊,七八月份又要下羊羔了。年底还能有二十多只羊,还能卖个十多只。等孩子们都回来,一起过年,奔小康。”
(记者 任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