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时评:“四个精准”擘画打赢脱贫攻坚的路径良方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要求湖南努力闯出“不栽盆景,不搭风景”,“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之路。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就是在十八洞村。”“精准扶贫”,这是新时代湖南发展的新使命新动力,也是新时代湖南各项工作的新要求新标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扶贫、脱贫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他强调,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要答好“收官之卷”,打赢“收官之战”,尤其需要精准思维、精准力度、精准施策,才能进一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夺取最终的胜利。

靶向精准。“底数清”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只有对贫困人口和致贫原因有更细致的了解,才能够在施策上更有针对性,这就需要在“精准识别”上更加细致。有了精准的思维,才能始终把重心放在基层,把精力放在贫困群众的身上,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贫困群众的摸底工作,提高扶贫的靶向精准度,针对不同的贫困群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政策精准。要做好精准扶工作,尤其要体现在政策这个关键一环,政策在供需额匹配度上更吻合,才能够实现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使用效率最大化,能够真正地把资源用在“刀刃上”。要着力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防止政策“养懒汉”。特别是,坚持治贫先治愚,切实抓好教育扶贫,不让贫困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不同情况的贫困群众,采取分层次筛选的方式,建立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流动机制,才能够拔掉“穷根”。

效果精准。精准扶贫的政策好不好,资金有没有落实,主要体现在效果上。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更好地评价精准扶贫的效果,就需要引入第三方力量进行扶贫绩效评估机制,对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效果进行定量考核,确保脱贫成绩经得起检验。实实在在的发展,实实在在的红利,就是最好的效果,也是精准扶贫的最好“成绩单”。

力度精准。要啃掉脱贫“硬骨头”,尤其需要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发挥好“关键少数”的带头作用,也要上下联动,层层压实责任,用力更精准,才更容易攻克脱贫难关。始终坚持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以上率下,抓好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形成“五级书记”共抓扶贫的局面。一级一级地压责任,抓落实,才能一级一级地打胜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

(责任编辑:王红燕)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