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坠子:熟悉的旋律 难忘的乡音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李侠正在演出亳州坠子

在皖北一带,流传着一种名为“坠子”的曲艺形式,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又称坠胡),且使用皖北亳州方言演唱,故又称之为“亳州坠子”。亳州坠子从酝酿到形成,一直在民间流传,保持着朴素的乡土风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亳州坠子从道情、三弦书、山东大鼓、琴书等曲种中移植、继承了大量的优秀书目,之后又创编、积累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书目,目前保存有长篇、中篇、短篇百余种,其中不乏艺术精品。如今,亳州坠子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传承人李侠。

起于民间 自成一派

据介绍,亳州坠子较早属河南坠子派系,因豫东、皖北两地语言较接近,后渐成东路河南坠子派系。亳州坠子从酝酿到形成,一直在民间流传。

据《亳州市志》记载,清至民国时期,亳州城内涡河两岸是曲艺活动中心,共有曲艺棚10余座,演出的有评口(评词)、大鼓、坠子、玉鼓、相声、大小饶、数来宝等。艺人有当地的,也有外地的。新中国成立后,曲艺事业迅速发展。1950年4月,在县文化馆的倡导、组织下,成立了亳县曲艺队,仍在涡河两岸搭棚演出。

20世纪50年代是亳州坠子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受欢迎、有影响的曲艺演员。吕明琴、戚桂芝曾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演出,很受欢迎。“文化大革命”时期,亳州坠子等曲艺作为“四旧”受到猛烈冲击。

亳州坠子第四代传承人李侠介绍,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表演亳州坠子的著名艺人有张大桂、邢玉霞、杨玉红等人。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女坠子演员戚桂芝,1952年曾赴朝鲜向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慰问演出,以后曾多次在省、地会演时获奖。戚桂芝于1985年加入中国曲艺家协会,代表书目有《训女》《三顾茅庐》等。

讴歌正义 鞭挞邪恶

据了解,亳州坠子发展至今,已传承四代人。第一代是在1866年出生的邢志广;第二代是1917年出生的邢立更、1937年出生的杨立明和1940年出生的邢立国;第三代是1949年出生的郭中山以及1951年出生的姜忠华,姜忠华目前仍在一线演出。1969年出生的李侠成为第四代传承人,她18岁开始跟随师父学习亳州坠子,至今活跃在演出舞台上,在皖北、豫东、鲁西南区域有着良好口碑。

数十年来,李侠熟练掌握了师父传授的唱段30多部,包括经典部书《呼延庆打擂》《大汉传奇》《王芳下地穴》;老段子《诸葛亮招亲》《郭巨埋儿》《吕洞宾三戏牡丹》;新形势现实题材段子《精准扶贫》《歌颂十九大》《美化新农村》《庆国庆》《焦裕禄教子》等。

演出剧目大多以历史题材改编或移植,大戏情节扣人,小戏生活气息浓郁,非常接近本土,深受黄淮一带老百姓的青睐。“亳州坠子演出时只需要携带一副简板、一把坠胡便能走村串户演出。”李侠说,亳州坠子的主题内容多表现讴歌正义、鞭挞邪恶,充分表现出了皖北人民爱憎分明的品德,具有典型的亳州地域特征,蕴藏着皖北文化深厚历史背景。

制定计划 保护传承

如今,对亳州坠子的传承发展,李侠也充满了担忧。

李侠表示,虽然亳州坠子有着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冲击下,很多人对传统亳州坠子缺乏认识和了解,影响了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曲艺艺术的活跃与繁荣。

同时,现在从事亳州坠子演唱的老艺人大多年龄偏大,高龄者有80多岁,所谓的“年轻人”也都在50多岁。“不仅如此,由于当代青年人对这项曲艺艺术没有足够的热情和兴趣,使得亳州坠子正在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失传风险。”李侠说,这一现象应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好消息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亳州坠子这一优秀民族曲艺艺术,当地政府正在着手开展相关工作。据立德镇政府相关人士介绍,该镇计划投入一定财力、物力扶持亳州坠子的传承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对现有亳州坠子艺人进行全面摸底建档,逐步改善提高其待遇;充分利用乡村旅游、古庙会及各种宣传演出活动平台,让更多人感受到亳州坠子的艺术魅力,增加社会影响力;积极筹划曲艺文化进校园活动,使亳州坠子走进课堂,培养中小学生对民族曲艺文化的热爱之情。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