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媒体人,她二十多年来一直活跃在新闻一线,记录凡人小事,传递爱心和温暖;作为一名党员,她时刻保持冲锋的状态,用实际行动生动阐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她叫张西云,蒙城县广播电视台经济信息传播中心主任。从业25年来,她兑现着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职业承诺,也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张西云(左二)和社区工作人员商讨成立红色物业的事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不让须眉的“女汉子”
“这次立仓荷花节要考虑到疫情和天气的因素,在热闹的同时要控制好人流量。”7月10日上午,在蒙城县广播电视台,经济信息传播中心主任张西云正和同事康福社探讨着月底举办的立仓龙虾荷花休闲文化旅游节方案。
虽然活动已经连续举办四年了,流程相对固定,但身为总导演的张西云,每年都要提前两个月,和同事们一起对活动方案反复打磨,有一丝不满意的地方就立即进行调整完善。
“她责任感特别强,对于一项工作会想方设法做得更好。”康福社说,为了修改活动方案,他们前一天晚上一直加班到晚上11点,但第二天早上康福社醒来,就看到了张西云发送的新版修改方案,发送时间是夜里2点38分。
对于张西云的勤快、认真,同事们早已习惯。无论什么工作,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最后一个撤回来,这是她的工作风格。
但对立仓龙虾荷花休闲文化旅游节表现出来的执着,原因还远远不止这些。
立仓镇过去是蒙城县的“水患区”,农民生活贫困。近年来发展“虾稻共作”“藕虾共作”,实现了“一季双收”“一水两用”,成为全县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的“特色示范产业”。从2017年开始,立仓镇每年举办龙虾荷花休闲文化旅游节,把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时钟倒回到17年前。2003年7月,蒙城县遭受了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立仓镇更是重灾区,一万多名群众被围困。蒙城县紧急抽调400多名基干民兵,赶往立仓镇进行灾民大转移。这其中,就有张西云。她既是记者,又是唯一的女民兵。
由于道路完全中断,只能靠步行。大家冒着倾盆大雨急行二十多公里赶往受灾的村庄。采访途中,一会儿是齐胸的大水,一会儿是没膝的淤泥,张西云和同事克服种种困难,连续奋战了十多个小时。
“虽然我是女同志,但在灾情面前也发挥好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现在我身为总导演,这水患变水利的大好事,我一定要办好。”张西云说,除了记者的工作要求,也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在支撑和激励着她。
新闻战线的“泥腿子”
张西云的办公桌前贴着这样一句话: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她的办公桌下,放着一双微微泛黄的小白鞋,这双鞋就是她的“战靴”。虽然作为蒙城县广播电视台经济信息传播中心主任,张西云已经可以不上一线采访了。但她还是愿意并参与了大部分节目的一线采访。
从1997年进入蒙城电视台工作至今,虽然已年近五旬,但张西云依然奋战在新闻一线。这期间,她采访了上千名不同的人物,制作百姓对话类栏目500多期,参与的新闻专题更是数不清。到企业,到医院,到基层社区……张西云用镜头和脚步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她经常说,选择了一个职业,就等于选择了一种生活,在忙碌中收获的是另一种欣慰、另一种快乐。
张西云还是蒙城电视台唯一一个新闻类专题节目《漆园风》的制片人。大部分的节目,是她和记者一起深入一线采访完成的。
在他们的努力下,盲童邓齐齐圆了自己学习二胡的梦想;在他们的帮助下,走失多年的孩子,又找到了温暖的家和疼爱他的爸爸妈妈;在他们的关注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又充满了微笑的力量和自信的光芒……
从1997年进入蒙城电视台工作以来,张西云制作的节目作品屡次在全省、全市专业评比中获得大奖。其中《我的特校》获安徽新闻奖一等奖,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麦客日记》获全省党员电教专题片一等奖。
新闻之外的热心肠
所有的采访报道中,自强不惜的无臂男孩戴军颂给张西云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这个男孩在13岁那年因触电失去了双臂,中考时用嘴咬笔写字参加了中考,但未达到中考录取分数线。在张西云的报道和帮助下,戴军颂如愿上了高中,学校还免去他三年所有的费用。三年后戴军颂接到了山东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这三年里,张西云一直在关注着戴军颂的情况。得知戴军颂考上大学后,张西云为他高兴的同时,又为他担忧,“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能行吗?”
张西云找到了这所高校的联系方式,以个人的名义打电话过去,希望校方能为其提供帮助。张西云的这通电话引起了这所高校的高度重视,该校党委书记和招生办主任专程赶到蒙城了解情况,并专门为戴军颂制定了一整套接收方案。如今,戴军颂早已大学毕业,并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山东日照电视台记者采访张西云时问她:“记录事实是记者的责任,没有人要你必须去做后面的事,而你,为什么却做了那么多?”
“为了让更多的弱势群体感受希望,传递爱。”张西云说,这是一名新闻人的担当,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
防疫一线的逆行者
和同事探讨完善了荷花节的活动方案,7月10日下午1点,张西云匆匆向家赶去。但她进了小区并没有回家,而是直奔物业公司,跟社区党委、小区物业负责人共同探讨成立红色物业的问题。张西云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玖隆国际小区C区临时党支部书记。
1月31日上午,玖隆C区因排查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19栋楼里居住的18户83人成为密切接触者,按规定进行居家隔离和医学观察。由于事发突然,整个小区5000多位居民人心惶惶,被隔离的住户更是惶恐不安。
“得赶紧想办法,发动党员守住小区这道防线,才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张西云主动与社区党委沟通,建议成立临时党支部。玖隆C区临时党支部批准成立后,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张西云迅速带领党员投入小区的疫情防控工作。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元宵节的时候党员志愿者们自掏腰包,给我们买了汤圆,而他们却只能吃碗热泡面充饥。”19号楼居民赵玉英说,隔离期间大家都不能外出,自己端着碗吃着热汤圆,隔着窗户就能看到张西云和志愿者们在执勤岗点的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
“那一刻心里的恐惧和抱怨一下就没了,我们感觉不是被隔离了,而是被保护起来了。我相信有党和政府在,所有的困难都能解决。”说话间,赵玉英已泪流满面。
“在困难的时候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地发挥带头作用,群众才能有主心骨。”张西云说,那段时间,她每天早上7点准时到岗点接班,晚上9点回家继续编发新闻,及时传递信息,一直到夜里1点才能休息。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工作占据了张西云大部分的时间。她自称不是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妈妈,但是她的家人却在背后给了她莫大的理解和支持。
“孩子,记住,要好好为党做事,好好为人民做事。” 当父亲得知张西云入党的消息时,在电话中对她说的两句话,让她至今记忆犹新。张西云也是这样做的。在新闻战线工作25年来,张西云先后获得省优秀共产党员、省抗洪抢险优秀共产党员、市三八红旗手、市新闻拔尖人才、文广系统十佳女性人才等荣誉称号。
“这些荣誉是对我的肯定,更是对我的鞭策,激励着我继续坚定一名新闻媒体人的理想信念,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张西云说。
快评
勇担时代职责,是记者最鲜明的底色
作为一名党员记者,张西云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
25年来,张西云用镜头记录了社会变迁,传达了党和政府声音,传递了社会温暖。虽然快到知天命的年龄,但她依然奋斗在新闻一线,继续弘扬真、善、美,弘扬正能量。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职责,这是一个好记者最鲜明的底色。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是媒体人的责任担当,更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是党员的理想信念。正如张西云自己所说,要继续坚定一名新闻媒体人的理想信念,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过去,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未来,寒来暑往,初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