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感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日,读周国平先生的《灵魂,只能独行》深受启发,周先生不是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他总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独特的感悟,并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观点。读了周先生的文章,我也有了些想法,虽然可能较为肤浅,却是心中真实的想法。

我认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永远都有意义,而且随着阅历的增加,这种思考会更加深入,不经思考的人生只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那和一只猪又有什么区别呢?人往往不是因为思考所以痛苦,而是因为痛苦所以思考,痛苦不可免,思考时时有,所以思考也就成了人生题中应有之义。

其实人的生命就是一个过程,从生到死。生之前什么也不知道,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来到世上;死之后什么也不知道,又是每个人必然的归宿。在生和死之间也就几十年光景,人与人之间也就活出了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

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没有穷尽的,人人都想过得好一点,再好一点,这是俗世最现实的想法。它需要权力和财富来帮助实现,于是我们就被教育,“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了钱,从小你会得到优裕的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后有了钱,你不只是衣食无忧,你还可以高人一等,享受别人享受不到的东西。比如人人心里都有一个小梦想,“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没有经济支撑,你哪里也去不了。

还有无数生动的事例表明,凡事都有一个限度,过度的物质享受,如一些大款的声色犬马、穷奢极欲带来的只能是对身体的伤害和精神的空虚,一旦失去权力和财富,跌入低谷,他们可能连一个普通的、正常人的日子都过不了。

精神生活则不然,无论贫富贵贱都可以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它们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却又那么的不被人重视,只有当你失去时,你才会体会到它们的珍贵。

爱情、亲情、友情、信仰都是精神生活的范畴,如果没有这些,有再多的钱,当再大的官又如何?没有亲情友情,你将不再被需要,也不再被信任,你的存在也将毫无价值,没有信仰,做事是没有底线的,因为每个人做事都有一个思想支撑,有时是良心,有时是道义,有时是规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精神生活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

前不久,一位好朋友送了我一幅字“博学多思”,我把它看作是朋友对我的殷切期望,我也常常以此勉励自己,多读书、多思考,并且不要把物质利益看得太重。

但我其实想让他写的是“厚德载物”或者“自强不息”。毕竟人生苦短,以厚德作为精神追求,以自强来自律,那么有朝一日,离开人世,无论之前经历过什么,都不会再徒留遗憾。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