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贫困学子眼里,她是一个“好阿姨”。
在身边同事看来,她是一个“工作狂”。
在贫困群众心中,她是脱贫致富“引路人”。
——她就是85后女孩王铮。
2016年10月,王铮担任涡阳县马店集镇扶贫工作站站长,此后的近四年里,她以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扎根基层开展扶贫工作,用自己的爱心帮扶困难家庭学生,为他们点亮未来前行的道路;用青春和汗水帮扶贫困村实现致富梦,带领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路,过上好日子。
王铮(中)在瓜蒌种植基地了解生产情况
贫困学子的“好阿姨”
“王铮阿姨来啦,王铮阿姨来啦,我们好想你啊。”7月12日是星期天,王铮利用空闲时间,又来到马店集镇大丁村,看望岳远远、岳小芬小姐妹,两姐妹一个拉着王铮的左手,一手拉着右手,高兴得蹦蹦跳跳。
作为马店集镇扶贫工作站站长,王铮在走访摸排困难学生时,认识了岳远远、岳小芬这对小姐妹。小姐妹俩先天身体疾病,妹妹岳小芬视力一级残疾,姐姐岳远远智力二级残疾,俩孩子每天都需要母亲陪伴上课放学。
“当时看到这对小姐妹时,真是又心酸又欣慰。心酸的是,小姐妹俩都还那么小,却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玩乐。欣慰的是,两个孩子性格乐观,见人爱说爱笑,让人感到亲切。”王铮说。
从认识岳远远、岳小芬的那一天起,小姐妹俩的生活学习,始终牵动着王铮的心。王铮回到办公室,立刻将她们家纳入了个性帮扶库,决定对小姐妹俩进行个性化的帮扶。
岳小芬视力有问题,但智力发育正常,能不能帮她把眼睛治好呢?王铮决定试一试,很快帮岳小芬申请了2000元个性化帮扶资金,让岳小芬家人带她外出看眼。
“我们带着小芬到蚌埠医学院看了。医生说,她这个眼疾是天生的,目前治不好。”岳小芬的奶奶刘翠侠无奈地说。
既然眼睛治不好,那就要想办法让孩子接受特殊教育,让她们有一个好一点的未来。
“当时俩孩子都在村里小学上课,但是村小没有针对特殊孩子的教育,姐妹俩学习效果不好。我便联系了涡阳县特教学校,希望送她们去那上学,却被告知这个学校没有盲文课程。”王铮说。
随后,王铮又联系了亳州市特教学校,了解到这里有盲文教学,但是孩子要住校,无须家长陪读,她便征求孩子家长的意见。“一开始,考虑到两个孩子太小,从小没离开过父母,送到亳州上学不能陪读,她的家长有些不放心,产生了犹豫。”王铮说。
7月12日,王铮又来到村里看望小姐妹,给她们带来了新书包、新文具,并和刘翠侠商量将她们送到亳州特教学校上课的事宜。刘翠侠告诉王铮,她已和儿子儿媳商量好,现在俩孩子也大点了,开学就上三年级了,同意把她们送到亳州特教学校上学。王铮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又听到了王铮的声音,岳小芬感到十分开心。“王铮阿姨对我们特别好,经常来看我们,给我们送书包,送吃的,还有新衣服。”跟记者说这话时,岳小芬拉着王铮的手舍不得松开。
孩子们与王铮之间的感情,刘翠侠都看在眼里。“有段时候王铮忙没有过来,孩子们就拉着我问,说想王阿姨了,让我给王铮打电话,电话接通后,她们说得可亲热了。”刘翠侠有些羡慕的说。
“无论是见面还是打电话,孩子们都是阿姨阿姨的叫我,告诉我在学校里老师教的诗、数的数什么的。看到她们都生活得很好,听到她们欢快的笑声,我就觉得心里特别的安慰。”说起这些,王铮笑逐颜开。
在王铮的帮扶下,小姐妹家低保、光伏收益、残补、护补等全部落实,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000元左右。2019年,这个家庭实现了脱贫。
因为身兼马店集镇团委书记职务,王铮将扶贫与团委工作深入结合,通过大量的排查工作,在全镇建档立卡学生基础上建立起了108名特困学生信息库。除了帮助他们落实应享有的教育政策外,王铮还通过团委积极帮助他们申请成长助力、爱心圆梦等社会资助,落实微心愿、送去冬季温暖包等等,用爱心温暖着每一位贫困学子。
王铮(左二)给岳远远、岳小芬小姐妹送来新书包
扶贫路上的“追梦人”
在同事的眼中,王铮是一个“工作狂”,近四年来,她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实现“脱贫梦”上。
刚接手扶贫工作站的那段时间,人手少,任务重,而马店集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多达2395户,晨兴夜寐成了王铮的工作常态。
“有一段时间特别忙,那是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不仅要录入国办系统,还需要逐一核对每个年度数据库,逐步理顺国办系统人员信息。”王铮说,她经常在白天下乡,到贫困户家中对各村扶贫人员现场培训,手把手教他们如何核查、统计贫困户的信息,晚上回到办公室,再把各村扶贫人员报上来的纸质资料,逐一录入到国办系统,一遍一遍核对,一遍一遍维护数据。
进村入户走访、核对贫困户信息,对于从小在城里长大的王铮来说,开始时有诸多不适应。“夏天蚊子、虫子老是叮我,把我脚上、手上叮的都是包,又肿又痒,我就使劲地抓,手脚都抓破了,直冒血。”王铮笑着说,后来她就学聪明了,带上了风油精,随时抹抹,就好多了。
有一次,王铮走访贫困户比较晚了,天黑的时候才踏上返程路,作为一名年轻的女孩子,本来就有些害怕,一听到狗的叫声,她心里更害怕了,骑着电动车一路狂奔回到办公室,喝了杯水平复一下心情后,便又开始了录入数据的工作。“几年锻炼下来,我早就不怕狗啦。”说起刚开始干扶贫的那段“囧途”,王铮又腼腆地笑了。
“忙碌到夜里12点是常事,有时候还熬到下半夜。看到一个年轻的女孩这样拼命,一连几个月都是这样工作,我们都很佩服她。”说起王铮,一起共事4年的同事徐少博竖起了大拇指。
2017年春天,因劳累过度,正在工作的王铮突感心慌胸闷、呼吸急促,一起工作的同事都吓坏了,赶紧把她送到了医院。医院检查的结果显示,王铮的心脏出现了问题,给她做了微创手术,两个多月后她出院时,医生叮嘱她以后不要太劳累了,要在家休养一年以上才能上班。
然而,在家没待几天,心里牵挂着贫困群众的王铮又悄悄回到了工作岗位。“我年轻,不会有事的。再说,我包的村今年要出列,我不在岗怎么放心?”面对家人的担心,王铮这样劝说。
“她一回来,我们都大吃一惊。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太让人感动了,她也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鼓舞着我们前行。”徐少博说。
在王铮的带动下,扶贫工作站人员个个干劲十足,各项工作均高质量完成。马店集镇脱贫攻坚工作也不断取得优异成绩,连续四年顺利完成第三方评估,贫困发生率从11.87%下降为0.23%,5个贫困村去年已全部出列。
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盛夏时节,在马店集镇大高村种养专业合作社,一排排白色的大棚在蓝天下格外醒目,几名贫困户正在蔬菜大棚内收拾瓜秧,王铮一边帮着收拾,一边和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收获情况。
“前期种的西瓜,三个棚都卖完了,净收入4000多块钱。现在收拾收拾瓜秧,准备种上蔬菜。”贫困户高景合擦了擦汗,脸上满是笑意。
大高村是个贫困村,2016年王铮成了这个村的包村干部。大高村共有4个自然村、114户贫困户、305名贫困群众,且老弱病残较多。如何带领他们脱贫致富,改变乡村落后面貌?经过一番思量,王铮和驻村工作队决定,通过大力发展种养产业,带动贫困户就业,增加村民的收入,实现贫困村的致富梦。
大高村大高庄村民高仁三,是个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近年来流转了23亩土地,发展了43个蔬菜大棚,成立了大高村种养专业合作社,让村里的许多贫困户在合作社里打工。
“我这些年大棚越建越多,经营得也不错,这得益于王铮的帮助。在合作社需要贷款时,她帮忙联系。在合作社遇到困难时,她尽力帮助解决,非常感谢她。”高仁三说,在扶贫干部的助力下,他家已经富裕起来了,现在想着回报社会,带动贫困群众共同奔小康。
春节过后,受疫情影响,一些脱贫户没能外出务工。如何解决他们的收入问题?王铮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商议,让有意愿的脱贫户加入到高仁三的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高仁三欣然同意。在王铮的鼓励下,5名脱贫户承包了15个种植大棚,进行换季作物耕种,高仁三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指导。
“西瓜已经卖了4000多元,接下来将种植萝卜、白菜等蔬菜,到秋季能有个好收成,今年光种植这一项,收入1万多元没问题。”说起这些,高景合喜上眉梢。
在帮助贫困户种植的同时,王铮还积极帮他们申请特色种植补贴,增加他们的收入。
“在三月份的时候,为贫困户申请了特色种植养殖补贴,现在政策已经全部落实到位了,每个贫困户落实了4500块钱的政府补贴。”王铮说。
2017年,大高村成功摘掉了贫困村帽子。
今年4月底,经过涡阳县委研究决定,将王铮调任至义门镇,担任乡镇党委宣传委员,主抓当地宣传和扶贫等方面工作。
“虽然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有了新的岗位和职责,但是共产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始终不变的,我会在义门镇继续奋斗,用心、用情为百姓谋福利,用责任和担当为党旗添光彩,为扶贫事业贡献青春力量。”采访结束时,王铮这样表达心声。
快评
在扶贫之路上唱响青春之歌
青春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好的年华,作为新时代的扶贫工作者,王铮把自己的青春芳华奉献给了脱贫事业,用奋斗和坚守诠释着基层干部对扶贫事业的忠诚。
王铮在记事本上这样写道,“感谢这一段经历,让我不负青春,奋斗无悔,让我在向青春说再见的时候,可以骄傲地说一声‘我自豪,我是一名扶贫干部!’”。
正是有了无数王铮这样的基层扶贫干部的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不惧艰险,才让无数的贫困村发生了“蝶变”,让无数的困难群众露出了笑脸,让这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注定圆满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