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多举措让农民工告别“忧酬烦薪”

上半年我市为农民工讨薪1310万元;3家单位、1人被列入“黑名单”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今年以来,我市着力健全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长效机制,确保各项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落实落地。上半年我市为农民工讨薪1310万元,以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移交公安机关13起,公安机关立案9起。

上半年,我市相关部门主动监察各类用人单位465家,涉及劳动者10.52万人,受理各类投诉234件,欠薪投诉与上年相比大幅下降。没有发生因政府投资工程拖欠工程款导致的欠薪问题,因欠薪引发的群体性信访明显减少。

我市完善监管平台预警功能,发挥农民工实名制登记及工资支付监管信息化平台作用,实施在建工程项目线上线下动态管理。各级监管部门依据监管平台推送的实名登记、用工考勤、工资支付、专户运行等预警信息,实地精准检查,对规范化管理落实不坚决不到位的用工企业,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者,予以严惩。此外,我市从严落实农民工工资专户制度,推行社会保障卡应用,农民工工资优先支付至社会保障卡。

我市加大对欠薪违法行为的失信惩戒力度,建立常态化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发现一起处罚一起。对符合列入“黑名单”管理条件的企业和有关人员做到“应列尽列”,并定期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送,实施部门联合惩戒,使其“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今年以来,3家施工单位(用人单位)和1名自然人被列入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6家施工单位被记不良记录,对2家建设单位通报批评,面向社会公布拖欠工资典型案件2批4起。

接下来,我市将加强对在建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全面落实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着力解决工程款拖欠问题。拟制定工程款分账制管理办法,结合房屋建设、交通、水利、市政、通讯等不同种类工程实际,科学确定人工费用分配比例,兼顾按月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需要和工程建设资金需要。继续加大对工程建设领域市场秩序的整顿力度,督办因违法发包、转包等导致的欠薪案件。

同时,相关部门将定期开展欠薪隐患排查,分类做好重难点欠薪案件线索查办工作。对当前仍未解决的历史疑难欠薪案件,逐案分析症结所在,建立详细的陈欠台账,实行领导包案责任制,全力攻坚处置。对重难点问题,实施挂图作战、上下协力推进,确保农民工拿到应得报酬。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