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贫困户创业当老板的精彩“逆袭”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蒙城县楚村镇赵圩村是一个离县城30多公里的偏远村落,赤日炎炎下,安静的村中道路很少见到行人,但路边一个挂着“楚村镇浩宇服装厂”牌子的小楼里却机械轰鸣、人头攒动。服装厂的老板赵友军是一位拄着双拐的残疾人,也是村里2017年脱贫的贫困户。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赵友军一直想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如今他出乎大家意料地实现了从贫困户到创业老板的精彩“逆袭”。

赵友军在指导工人加工服装

身残志坚,想靠双手养活自己

41岁的赵友军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16岁时母亲去世,哥哥姐姐分别有了自己的家庭,他便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虽然身患残疾,但赵友军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初中毕业,赵友军就去了县城的一家服装学校学习服装制作。“虽然我的腿不好,但我的双手是好的,我想靠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赵友军说。

学习期间,赵友军总比同学起得早,睡得晚,学理论,练技术,短短几个月的培训之后,赵友军做的衣服像模像样,还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他开始自信起来,决定不回家开裁缝铺,到大城市闯闯。赵友军来到杭州的一个服装加工企业。凭着过硬的技术,赵友军很快在服装厂找到了工作,不仅养活了自己,还能补贴家用。

2009年,赵友军在服装厂认识了来自贵州的打工妹赵佳英。2010年,他们结了婚。随着一双儿女的降临,生活开支增大,赵友军的小日子又开始捉襟见肘。孩子渐渐到了上学的年龄,2015年,在外漂泊了十几年的赵友军回到了家乡。虽然在外打工挣到一些钱,回到家后没有新的生活来源,一家五口就靠赵友军的积蓄生活。楚村镇赵圩村两委经过精准识别,将赵友军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他家办理了低保,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

返乡创业,开办工厂成为老板

光靠政府支持,自己不努力是不行的,赵友军想做回自己的服装加工老本行,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2017年,赵友军申请了5万元扶贫贷款,又借了一些钱,购买了20多台缝纫机,在自己家里开办起了服装加工车间。

多年都是给别人打工,要自己创业当老板,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赵友军招募了一些留守妇女和不能干重活的残疾人,赵友军既当工人又当师傅,从最基本的机械操作、裁剪、缝纫开始,赵友军给工人们耐心地讲解,手把手地教。

工人有了,订单从哪里来?赵友军又来到了杭州,找到当年自己工作的工厂和一些认识的朋友联系代加工订单,但大多数服装企业认为赵友军的加工厂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不愿意把订单交个他做。正当他灰心丧气时,常熟的一家企业被他的真诚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打动,愿意将自己的200件订单交由他试试看。

回来后,赵友军加班加点组织生产。赵友军对每件衣服制作工序都严格把关,既保证衣服制作质量,又保证订单交付时间。工人们都是新手,制作的衣服质量如果不过关,赵友军和妻子就熬夜重新做一遍,工人的工资却一分不少地支付。

工厂良好的声誉赢得了合作企业的信任,引来了更多企业主动与他合作。经过2018、2019两年的发展,赵友军代加工的服装已经走出国门远销俄罗斯、美国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2019年,他的服装厂实现收入20余万元。

吸纳就业,帮助群众共同致富

2020年,赵友军和别人合伙投资50万元,在县城经济开发区童装创业园区租了一个厂房办起了服装加工分厂。现在他的妻子负责家里的服装厂,他则负责城里分厂的服装加工。

工厂越做越大,需要的工人也越来越多。作为一名残疾人的赵友军,非常关注村里的贫困户和与他同样有肢体残疾的村民,并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高圩村贫困户唐树广,和赵友军一样患有肢体残疾,赵友军几次到他家里邀请他来厂里干活。现在唐树广打工之余还在家里搞起了特种养殖,现在已顺利脱贫。

贫困户刘翠翠、邵奉先都是聋哑人,不能外出务工,生活拮据。她们来服装厂要求打工,赵友军爽快地答应了。没法用语言沟通,赵友军硬是靠比划教会了她们裁剪、缝制衣服。

目前在赵友军的服装厂打工的残疾人有9人。赵友军助残行为也得到了县残联的支持,县残联为他提供了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2018年,县残联给予赵友军2000元创业扶持资金。今年,他的服装厂被县残联认定为阳光助残基地。

“有党的扶贫政策,有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我对以后的生活信心满满。”赵友军说,他会努力把服装企业做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家乡贫困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