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节粮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日,节粮在网络上成了一个热搜词,很多人可能会像我一样诧异,我们现在正在决战脱贫攻坚,马上要全面奔小康,大家都吃不愁穿不愁了,粮食怎么又成了一个热词了呢?抗击疫情最紧张的时候也没有发生粮食危机,疫情缓解后,各地都在复工复产,很多人也在忙着复吃,超市里各种食品琳琅满目,明摆着供大于需,为啥又要鼓励节粮呢?事实上,据报道,我国有大量的杂粮靠进口,世界上还有几亿人处于饥饿状态,非洲还有一些灾民骨瘦如柴,食不果腹,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响应号召,拒绝浪费,节约每一粒粮食。

我想起了莫言老师在一次演讲时,回忆他年少时因饥饿而吃煤渣的事;想起了林清玄先生在一篇文章里叙述的“吃饭皇帝大”的故事;也想起了以前看的张国立主演的一部电影《1942》,饥民在逃荒时,为了活命可以卖儿卖女,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然而仍然饿殍遍野,难以续命。

在饥饿面前,其他什么都是次要的,活命最重要。走出影院的第一感受是,还好,我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第二个念头是,真好,我们现在的生活衣食无忧。回到家就吃了一大碗面。

我想起了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母经常耳提面命的一些话,如果剩碗底子,他们会说“你以为粮食是大水淌来的呀”;如果不好好学习,他们又会说“你以为你能羊活着呀”。一开始不太明白,后来才知道羊吃草不吃粮食,而人不吃粮食是不能活下去的,要想有粮食吃,就得有个工作,想有个工作就得好好学习,否则就要挨饿,那可不得了。

小学课本里有李绅的悯农诗,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另一首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户犹饿死”。念着这两首诗长大的孩子们是否懂得珍惜粮食呢?未必尽然,前不久有报道说,每年大学生食堂里的剩饭菜可以养活1000万人,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人们似乎忘记了饥饿的年代和饥饿的滋味。

记得曾听过一个关于经济的讲座,学到了一个名词,叫恩格尔系数。是说人们食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意思是在收入中买食品的钱花得越多,经济越不发达,这是成反比的。我当时有点弄不明白,都说民以食为天,曾几何时,吃饭的问题不是那么重要了,反而房价为代表的物价,近年来噌噌地往上涨,可是粮食价格多年来一直稳定得很,很少听到种粮食能发财的,二产和三产发展得越来越快,这是好事,说明我们的经济发达了。但是仔细想一想,如果大家都不种粮食,又不节约粮食,遇到灾荒年喝西北风去啊!

近日中央又提出了“厉行节约,浪费可耻”的号召,大大小小的餐厅里也贴满了“光盘行动”的告示,吃喝风、奢侈风得到一定程度的遏止,但是有些人仍然我行我素,浪费严重,可能他们觉得,我吃饭花的是自己的钱,我浪费我愿意,爱咋咋地,你管不着,这实在是一种危险的思想。

古人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节俭,其实也是不道德的事。窃以为保证粮食安全,要在全民中树立节约粮食的意识,还要采取措施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对浪费粮食的行为来一波曝光或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罚,让浪费粮食者脸红、肉疼。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