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燕:连续九年以村为家 衔来“春泥”筑造梦想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按:

  驻村之前,她一直在城里长大,脚上没有沾过泥巴,爱穿高跟鞋,打扮“美美哒”,集丈夫和母亲宠爱于一身。

  驻村初期,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曾让她痛哭流涕,彻夜难眠。但她暗下决心,“驻村”不仅要住在村里,更要住在村民心里。

  驻村九年,她如同飞舞在扶贫路上的一只燕子,衔来一捧又一捧“春泥”,筑起了一个又一个贫困群众的脱贫梦,用青春和奉献诠释了一位奋战在扶贫一线巾帼战士的责任与担当。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村子变美了,日子变好了,她和村民的心拉近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就是江淮大地上,从2012年3月起连续担任省第五批、第六批和第七批驻村扶贫队长——刘双燕,她呢喃着春天的美好,上演着一幅幅“春燕衔泥”的动感画面,给广袤的江淮大地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

8月的皖北农村,热烈的生命之歌在欢唱。

成片的绿色田野中,一朵朵鹅黄色的花朵迎风绽放。淡黄色的硕大花瓣,深紫红色的花蕊映衬其中,夺目吸睛,光彩照人。

8月19日一大早,74岁的朱集村村民朱其森和老伴一起骑着电瓶车,挎着菜篮子,来到地里采摘这种“黄花儿”。8月中旬以来,赶趟儿采摘加工“黄花儿”的村民越来越多。

按照每斤1块钱收购价,村民们半天的时间能得到100块收入。如果在收购站工作一天,还能拿到80块钱工钱。“这个比种大豆、玉米来钱多了!”朱其森喜上眉梢。笑在脸上、美在心里。村民口中所说的“黄花儿”,就是朱集村今年尝鲜种植的黄蜀葵中药材。

说起“黄花儿”,看起来柔柔弱弱的朱集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双燕不禁打开了“话匣子”。“黄蜀葵在市场上很抢手!项目建成以后,可以带动咱村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也将借助县里电商服务平台将咱朱集村的特色农产品在全国市场‘闪亮登场’哩!”话语间,在朱集村挂职6年、即将“卸任”第一书记的刘双燕眼里流露出喜悦的光芒。

“基础差,底子薄,一穷二白,啥都没有!”

看着眼前这个柔弱瘦小的女干部,很难想象刚来农村时她遇到的种种不适应。回忆当初,刘双燕感慨说道,“说实话,刚开始的生活是最最难熬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场战争自己可以坚持九年。”

这种“难”,来自村民对她“天然”的不认可。

这种“难”,来自她对贫困农村艰苦生活的不了解。

这种“难”,来自“扶贫先扶志”“输血+造血”的不容易。

这种“难”,来自事业家庭忠孝两难全的“不圆满”。

刚来农村那会儿,村里一穷二白,要啥啥没有。刘双燕自小在城里长大,驻村之前脑海里压根就没有“农村”这个概念。当她被组织分配到距离县城最远、最偏僻的陆小营村和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朱集村的时候,厕所是露天的蹲坑,洗澡只能在公用厕所冲一冲,夜晚伸手不见五指……一向有洁癖爱打扮的她,无法忍受现实和理想的反差,一度彻夜难眠,痛哭流泪。

村民对这个城里来的女干部充满怀疑,一位大爷认真地跟刘双燕聊过,“你能让俺们村通上水泥路,喝上自来水吗?”“俺们村穷得叮当响,就凭你能让俺们过上好日子吗?”“一个瘦削的女娃子,能多大能耐该?”面对质疑,刘双燕暗自下定决心,加油干、拼命干,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如果不能改变风向,就及时调整风帆”

“为什么我会选择留下来?”

“或许因为心中天平的砝码在不断增强吧!”

夏日的陆小营村天蓝水清,村舍整洁,平整的水泥路穿村而过,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谁能想到,2012年的这里还是个闭塞的落后村庄,道路泥泞,田地荒芜,一直戴着“国家级贫困村”的帽子。贫穷曾让这里的村民被迫以卖血为生,不幸染上艾滋病,埋下了“穷根”。村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刘书记,能不能帮俺们把路修起来,没有路,这日子太难了。”

道路的畅通,就是村民的期盼。这一愿望深深烙印刘双燕心中。为了改变陆小营村的命运,在国税系统工作的她咬紧牙关,积极争取,一次次跑项目找资金,终于争取到50万元。

“水和泥”的路变成了3公里长的“水泥路”,路通了,卡车开到了村头,村民们种的粮食蔬菜运出去了,刘双燕心里很是欣慰。但她知道,单靠修路还斩不断穷根,必须改变村容村貌着手,让“艾滋病村”的贫困村重焕生机。

她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出资购置了一批清洁设备,组建村清洁小分队,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随着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村民们看到了摆脱歧视与贫困的希望,重新树立起生活信心,村子也逐渐走出了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


(责任编辑:奚婷)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