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模式”解锁五保老人“幸福密码”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兜底有保障,868名入住敬老院的失能五保老人满意率100%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目前我市有意愿入住敬老院的失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100%,入住老人满意率100%。9月4日上午,记者从全市农村敬老院改革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探索出的失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亳州模式”,已经初步实现了五保老人目标。

新闻发布会现场

探索集中供养“亳州模式”

失能五保老人这一特殊群体,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敬老院里不能看病、卫生院里不能养老成为农村五保老人医护养老面临的难题。

针对这一难题,我市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坚持试点先行,采取乡镇敬老院移交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的举措,实现了入住敬老院的失能五保老人“医疗护理+生活照护”一体化,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救治、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专业化、全方位服务,目前,全市共集中供养失能五保老人868人,通过精心照护452人能够基本自理,636名不能行动的老人中有495人有基本改善, 406名有褥疮的老人中有405名已经愈合。同时,敬老院每半年为全自理五保老人进行1次常规体检,失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入住率、满意率均为100%。

建立“医护养”融合发展新体制

将乡镇敬老院移交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后,乡镇敬老院成为“医护养”一体的公益性养老机构。

实现了医疗护理与养老的融合发展。民政部门会同卫生健康部门及时对入住五保老人失能程度进行鉴定,对达到全护理、半护理程度的全部安排转入乡镇卫生院治疗,对治疗后能生活自理的转回敬老院,打通了医疗护理与养老之间的行业壁垒。

构建了五保养老与社会养老的连接通道。2019年,我市60周岁以上老人94万人(占总人口14%),65周岁以上老人72万人(占总人口11%),社会养老面广量大。为聚焦群众关切,拓展服务对象,按照“低门槛、全覆盖、保基本”的原则,对乡镇敬老院在完成保障对象供养需求后仍有空余床位的,比照全自理五保老人供养标准收费,面向社会能自理的老人开放养老服务,提高了养老资源的利用效率。

保障“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保障入住老人选择权。集中供养五保对象可以入住本乡镇敬老院,也可以跨乡镇选择入住。对入住的五保老人,由乡镇民政社会事业办负责每半年征求1次意见,避免出现集中供养五保老人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虐待问题。

规范医疗护理服务。对于集中供养的全护理、半护理五保老人的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统一制定全市失能五保老人入住乡镇卫生院集中供养规范标准,将失能五保老人日常照护工作细化、量化、具体化。在入住时进行体检,将检查结果告知本人及其监护人,建立信息档案,合理安排诊疗护理、居住房间和床位。

在敬老院设置诊疗室和中医诊疗室,配置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药物;诊疗室同时向周边群众提供诊疗服务。乡镇卫生院为所辖敬老院配备医生、护士各2名,配备的医生从各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团队选派,挂牌上岗。按照“规范护理、适当宽裕”的原则,为全护理五保老人按2:1配备护工,半护理老人按4:1配备护工,保证每位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都能得到正常护理。

每半年为全自理五保老人进行1次常规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每月开展1次健康知识讲座。对能在敬老院诊疗室和乡镇卫生院治疗的疾病就地治疗,超出诊疗能力范围的,按程序预约转诊治疗。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