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向来萧瑟处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按:今天是第36个教师节,9月10日,这是一个充满敬意的时间坐标,这份荣耀时刻,属于每一位老师。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明的传播者。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

每年的教师节,寄托着无限师恩的情绪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让人情不自禁想到了校园,想到了讲台,想到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本报特推出教师节专版,祝福我们最可爱的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梦想是一双隐形的翅膀吧?从振翅欲飞到展翅翱翔,我们都这样一点点褪去青涩,跌跌撞撞地成长。回首这些年,时光偎着梦想,不再流离,就像我捧着教本,不再迷茫。

走上讲台,纯属偶然。大学毕业,我参加了“西部计划”。由于喜欢写作,作品见诸报端,我被当地中学聘为作文教师。我和学生们相处很好,亦师亦友。从他们身上、作文中,我看到曾经的自己。时光逆流成河,我们涉河而渡,鼓盆而歌。爬山,渡河,野炊,笑傲生活,快意文字。当告别时,竟满腔离殇。感谢他们!让我找到久违的梦想:少年的不羁,如今的为人师表。我向他们承诺,我会回来。后来,我实现了诺言,只是回到了我的家乡。

志愿活动结束,我回到南京,在一家媒体工作。朝九晚五,平淡的感觉不到平淡。

那天,一篇大学生支教的稿件震撼了我。那是一个偏远的山区,学校就几间土房,课桌、黑板和讲台与孩子一样衣衫褴褛。怎么会这样?!我把稿件排在头版,寄去一包样刊。后来,我收到62封感谢信。62,也是该校的全部学生数。

国庆假期,我带着筹集的钱物去学校。师生都在,站在校门口。看见我,孩子们涌过来。他们喊我老师,给我小礼物,拉我看他们身上的新衣……我忽地很惭愧!我所做的,微不足道,对他们却弥足珍贵。我知道,这不是我的错,但我还是深深自责,羞愧难当。

学校唯一的老师,送我到车站。回南京的路上,我都在想他的话。他说,那些孩子都是他的梦想,他们会走出山区,飞向另一片天空。他自己呢?种二亩薄田,守三尺讲台,迎送一茬茬学生,一年、十年、二十年……就像他额头日渐稀少的发丝,时光无声零落。

春节回家,去拜访村里的小学老师。他们年纪大了,耳目都不好使,说话要凑到跟前,跟吵架似的。我们在学校里四处游走。我没想到,学校比他们衰落的还快。孩子大都进城上学了,学校生源不好,教学质量也不好,就像他们踉跄的步子,随时都可能倒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是一茬一茬的,教师却还是那几个。没有溪流的注入,江河也会干涸,教育何尝不是呢?农村条件不好,愿意来的老师很少,愿意扎根这里埋头奉献的人少之更少!久而久之,农村学校成了无源之水。

出于私心吧,那一刻,我决定回来。通过“三支一扶”招考,我选择了支教。没人理解我,一个“985平台”“211”大学的“高材生”,竟窝在乡里当教书匠!我不在乎,但心里很清楚,这里是我的起点,也是我的终点。每个孩子都有飞翔的梦想,我想做个守望者,迎送他们远行、归来。就像那些渐渐老去的老师,曾守望我一样。

“支教”期满,我没有离开,选择留教。我知道,这一生,我再也不会离开了。

回首向来萧瑟处,桃李春风一杯酒,晴雨皆是风景。这些年,时光长出隐形的翅膀,早已杳无音信,但那个梦,却触手可及——我从老师的手中接过来,并悉心传给我的学生。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