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城区华佗镇脱贫户李成侠不等不靠奔小康——“政策再好,也要自己去干”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9月22日凌晨3点,当大多数人正在熟睡时,洗漱完毕的李成侠,裹紧外套,开着装满红薯的电动三轮车奔向市区。

7亩多地的优质红薯已经开始收获,为了多挣钱,夫妻俩自收自卖,虽然早出晚归忙不停,但李成侠却乐在其中,她笑着说,“早点去,就能占个好摊位,红薯就能卖快点,不耽误下午继续扒红薯装车,第二天接茬卖。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嘛!”

46岁的李成侠,家住谯城区华佗镇祝集村花行自然村,因丈夫张学堂身患强直性脊柱炎、双腿股骨头坏死,加上孩子上学,家庭生活一度陷入困境,2016年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那时家里是真穷啊,十几年前丈夫就得了强直性脊柱炎,前几年又得了双腿股骨头坏死,由于治疗跟不上,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孩子还在上学,几亩地收入勉强只够一家人生活。”回忆往事,李成侠黯然流泪,“在最困难的时候,是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救了俺们。”

“李成侠家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村里给他们家办理了农村低保,给李成侠安排了公益岗位,加上残疾人生活补贴、教育资助及医疗救助,一家人的生活逐渐向好,2017年顺利脱贫。” 祝集村委会主任李芳魁介绍说。

“我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别说孩子上大学,我丈夫这一身的疾病也难以医治。”李成侠激动地说,脱贫之后,为了帮丈夫站起来, 2018年先后为其做了四次手术,医疗费花了10多万元,受益于“351”民生工程政策,自己家一共只花了5000多元,“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党的恩情,这辈子我也报答不完。”

“我们有幸赶上好时代,更要知福惜福,不能老等着政府送钱送物,政府帮我们一把,我们自己也要蹬一脚。政策再好,也要自己去干。”李成侠告诉记者,丈夫逐渐恢复自理能力后,她在附近酒厂打工的同时,承包了其他农户的几亩耕地,开始学习种植优质红薯“西瓜红”,由于行情较好,去年赚了2万多元。

尝到了甜头的李成侠一面扩大种植规模,一面继续学习掌握红薯栽培技术,今年她把承包的7亩多耕地,全部种上了“西瓜红”红薯。“今年保底能收入3万多元。”李成侠高兴地说,他们家的红薯都是自种自收自卖,“只要能撑起这个家,我们不怕辛苦。”

在精准帮扶政策的支持下,李成侠一家三口年收入如今已超过5万元,就在今年夏天,夫妇俩拿出家里的积蓄,再向亲友借了一部分资金,新建了6间楼房,全家人的居住条件有了极大改善。

“真正是吃不愁、穿不愁,医疗有保障,住房大变样,日子越过越好了!” 李成侠乐呵呵地说,儿子今年大学毕业,丈夫虽然常年服药,但已经能干点轻活,家庭收入也逐年增加,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我也希望能给脱贫攻坚出点力。如果有贫困户愿意种植这种优质红薯,我可以帮忙,咋育苗、咋栽种、咋管理,我全部免费教。”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