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胜之年,我市依托科技利器,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绩斐然。
我市坚持向科技要力量、要人员,借助外脑,邀请国家环科院大气所等专家来我市指导,帮助科学分析,开展业务培训,认真做好“源解析”工作。
加大科技装备投入,购置移动式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PM2.5颗粒物走航检测仪、手持式PM2.5检测仪等一批装备,帮助精准锁定“敌人”。
建成机动车尾气固定遥感检测系统7套,购置移动遥感监测车4辆和16套黑烟抓拍系统,计划于本月20日前实现对柴油车尾气污染的全天候监管。
坚持全域启动,完善空气监测网络,全市所有乡镇、中心城区所有社区共建成94座空气自动监测站、140个微型空气监测站,实时数据向社会公开。
借助车载PM2.5设备边走边测,实时监测污染情况,第一时间精确定位污染源,并根据监测道路云图显示的污染较重的“红”、“黄”地段,认真抓好问题整改,坚决扫“黄”灭“红”。
建立“市、区(市高新区)、乡镇(街道、管理区)、行政村(社区)”四级网格化责任制管理体系,将中心城区及周边乡镇细划基础网格,配备手持自动检测仪400台(套),近千余名网格员包保,重点网格明确186名专职网格员,负责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严格执行生态环境部和省大气办极端天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启动不利气象条件下临时性管控措施,将减排清单逐个落实到具体企业,做好重污染条件下“削峰”工作。
在科技力量支撑下,2019年,我市完成了省下达的PM2.5年度目标任务;连续两年完成国家下达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今年截至目前,PM2.5平均浓度43.6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同比下降18.2%,达到序时进度要求;NOX、SO2排放量、优良天率均完成省下达目标要求。
作者:孙凌 汝平 编发:亳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