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转转,虚掷了二十八年的时光,终于回到了我曾经生活的地方——钢城马鞍山。
这里是我自1992年大专毕业后,一直都心心念念的地方。
前几天闲暇,遂和朋友相约,共赴皖南川藏线游玩。
三四天的行程,趁着秋日的清凉,走了一趟皖南川藏线,又去了那千年古建筑——查济古村。玩了几个景点过后精疲力竭,到了该归家的时候。
有人说,旅游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跑到人家活腻的地方,然后满身疲惫,再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对于烟雨江南,自大学第一天,我就喜欢上了这青山隐隐、绿水迢迢的水乡风貌,似乎隐约和江南有着某种前世的约定。
回程的路上,总要选一些景点玩玩,以免行程过于单调。想一想芜湖是回家必经之路,那里有我遥以心照的朋友。即使她外出,见面不得,但能到她经常散步的东湖公园看看也好。
车子飞速行驶。正当接近芜湖时,朋友说芜湖不好玩,我们还是去马鞍山采石矶吧!
不好拂了朋友的心意,但错失此愿,我内心难免失落。还好,马鞍山商专是我的母校。自毕业后一直未去,今日能故地重游,也了却我多年的另一个心愿。
行经当涂,这个离马鞍山最近的县城。在商专读书时就有同学相约到青山李白墓地,凭吊诗仙,追思怀古。那“一生低首谢宣城”的李白,曾有“宅近青山同谢朓”的夙愿,不知在大青山安息千年以后,是否依然沉醉于“山深云更好,赏弄终日夕”的姑孰美景里?
秋雨淅沥,下了一夜,这江南的秋雨也充满着几分诗意。想必明天清晨,那长满积岁青苔的采石台阶,应该已堆满秋日的梧叶,静候我的到来。还有那公园花草上的雨珠,是否点点滴滴,恰似离人泪?
去往采石的路上,我按耐不住内心的怦然:采石矶的大门想必仍和先前一样古朴浑厚?导航提示终点,下了车发现景物与原先大为不同。正疑惑间,看了游览图,才知道采石矶不知何时开了一个北门。东门暂不开放,错失了那萦绕心间的固有印记,内心不免生出些许遗憾。
幸好天气放晴,秋阳高照。阳光透过树荫,散落在青石铺就的小径上,留下斑驳的碎影。气温不燥不冷,恰如园中游人那颗悠然娴静的心。
走进青莲祠。这座光绪年间的太白楼,重阁飞檐,倚青山面长江,气宇轩昂。诗仙的雕像依然在那里站立着,似乎在等待着友人的到来。诗人一手举杯,他是在举杯邀明月,抑或是在对酒当歌,感慨人生几何?……“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当年中唐诗人白居易路过李白墓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幸而后有贤人志士在风景秀丽的采石山上建座谪仙楼,供人们凭吊追思。这对于漂泊一生的李白,也算是最好的安慰了。
路过广济寺,忽忆起当年游玩采石矶的情形。秋雨中,一位六旬老妇一步一叩头,口中念念有词,保佑她在外国的儿子顺利平安。我当时深为这位老妪深邃的母爱而感动。然世事沧桑,时过三十余年,这位老奶奶是否健在,在国外的儿子是否健康平安,这一切恐怕只有广济寺的菩萨才知晓吧。
凭吊过李白衣冠冢,登上三台阁,最后来到了三元洞。
传说湖南三位秀才乘船赴京会考,途经采石忽遇狂风骤雨,幸得神仙保佑,最终化险为夷。后三人皆金榜题名。为报神仙救命之恩,捐资就洞筑楼,是为三元洞。
远观三位元洞,飞檐斗拱,倚山而建,下临滔滔江水。坐于洞内,极目楚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穷游了半天,也算遂了我积年的心愿。只可惜采石矶的诸多景点,在拓展改造时,对修旧如旧的原则遵循不够,现代建筑元素充斥其间,商业化的气息太浓,使文物失去了原有的沧桑、古朴与厚重,与历史产生了较多的违和感,令人不免心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