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蘑菇”撑开“致富伞”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脱贫户关玉玲在制作菌棒

亳州新闻网讯 金秋十月,利辛县巩店镇魏硕村天逸家庭农场的蘑菇种植大棚里,一朵朵平菇从菌袋里探出了头,争相生发,长势喜人。41岁的脱贫户关玉玲此时正在大棚里制作菌棒,打开棒袋、倒入菌种、套环、扎口……眨眼工夫,一个等待收获的菌棒制作完成。因为技术娴熟,她每月收入将近6000元。

关玉玲丈夫多年前在一家砖窑场发生意外,导致右手残疾,家里还有上学的孩子,加之其本人患有高血压等疾病,一家人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近年来,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一家人不仅顺利脱贫,关玉玲也实现了家门口稳定就业。“菌棒接种的活不重,有时要加班,但工资不低,加上政府的帮扶,现在是吃不愁、穿不愁,住房医疗都有保障了。” 关玉玲高兴地说。

“常年在这里务工的周边村民有七八十人,有一半是贫困户。” 天逸家庭农场负责人李闯介绍,2016年以来,他投资近五百万元,在魏硕村建设了16个蘑菇种植大棚,面积约3万平方米,平均每天产平菇2500公斤,目前每公斤售价6元左右,效益可观,每年还需缴纳5万元租金作为村集体收入。该农场在发展蘑菇产业的同时积极带动贫困户就业,“采摘蘑菇、菌棒接种都是计件的,手快的每天可以收入200多元。年龄大的就干点垒菌棒的活,正常一天也有70元。”

55岁的脱贫户孙从利在天逸家庭农场从事烧锅炉的活,每天需要盯着锅炉压力表,不断往锅炉里送炭。这是菌棒实现高温杀菌的重要环节,工作要求高,薪酬也不低,目前孙从利的月工资也有5000多元。“离家2里地,骑电车几分钟就到了,真正是务工、看家两不耽误。”孙从利说,自从其妻子因乳腺癌过世后,在政府的帮扶下,他们家去年实现脱贫,现在他主要是在家带两个孙子上学,“家门口这个蘑菇大棚太好了,帮助俺就业,工资不比外面挣得少。”

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两大重点工程,也是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魏硕村通过推动产业扶贫项目,引导当地村民就近务工,发展蘑菇产业,撑开了精准扶贫“致富伞”。

“俺村现在基本上没有闲人。村里有蘑菇大棚、蔬菜基地,村民可以就近务工,也可以在家搞种植,种植大户帮助回收产品,村集体还有租金收益。去年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村民务工收入人均也在五六千元。”魏硕村党总支书记魏敏自豪地说。

每年的十月至次年五月,都是大棚平菇销售旺季。“主要销往太和、阜阳市场,产多少卖多少。”李闯说,河南省一家有四十个门店的连锁超市刚与他签订合同,日供应5000公斤平菇,“我自己的产量不够,需要加上我扶持的三个蘑菇种植大户,一起完成订单销售。”

“生意越来越好,最近打算学习效益更好的猴头菇种植,村民可以来务工,愿意学习种植技术我们免费教,希望能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李闯说。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