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馍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遗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亳州网-亳州晚报讯 近日,我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曹操传说故事、利辛扁担戏、亳州牛肉馍制作技艺等11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文学和传统音乐、舞蹈、手工技艺项目入选。

据了解,参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的项目是已列入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能展现我市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特色鲜明,在当地有较大影响。

经过评选,共有11个项目入选,其中,新入选项目9项,扩展项目2项。

新入选的项目中,民间文学有捻军故事、华佗传说故事、曹操传说故事,传统舞蹈为赶黑驴,传统戏剧是利辛扁担戏,传统手工技艺有铜关粉皮、阿福兔肉和亳州牛肉馍制作技艺,民俗为庄子祭祀大典。

2项扩展项目为传统音乐类的亳州唢呐和曲艺类的亳州琴书。

据统计,我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突破百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项,分别为华佗五禽戏、二夹弦和老子传说;省级保护项目20项;市级保护项目已公布四批次共66项;县(区)级非遗保护项目69项。现有省级非遗项目传习基地两家,传习所3家;市级非遗项目传习基地6家。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初步构建了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机制,有效保护了一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报近期将分别探访这些项目,向读者做详细介绍。

(记者 蒋加磊)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