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红五月时,在小小说研讨会上遇到李俊辉,刚巧,他的新书《农城四月天》由西安出版社出版,赠我一册。返乡后翻阅数日,渐渐走进了他笔下的农城、漆水河、杨凌,悠远亲切,淳朴自然。陕西这个博大的城市,在我个人掌握的地理知识层面还是多少知道点,且又是盛产文学大家的地方,多少对于我这个文学追求者还是诱惑蛮大的,也曾三次到西安那片厚实的大地上行走过,感受一下秦腔飘逸、兵马俑的威武。厚重的文化和笃实传统确实让我震撼至深,久久难以忘却。
地域的显贵,自然会孕育出才气贤达的俊杰。李俊辉就是一位,多年来,奔波于生活、工作两端,唯一能解闷消乏的乐趣就是读书写文了,行走于字里行间,多少会找到慰藉,温暖、博爱。这是阅读带来的欣悦,也是学习中痛并快乐着的一点微薄的收获,看似简单,其实简单中蕴含着几多艰辛几多泪水。李俊辉就是这样坚韧,一路走来,终见百花芬芳,蝶舞沧海。正如后记中他写的一样:“一路走来,不管生活多么艰辛,我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学习,还报了新闻专业自学考试……短短几年下来,竟然写了上百篇,许多作品刊发于《西安晚报》《咸阳日报》《西部文学》等报纸杂志上。”记得一句名言:“心若前行,谁也挡不住你前进的步伐。”影星梁朝伟也说过:“为了实现这个执念,我努力练习了很久,很难说这个执念就是我最初的‘梦想’……梦想,不仅仅是有梦、敢想,还有做梦和思考的过程。”我们从文中不难看出李俊辉自强执着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多细节,在书中《悦读人生》章节中能细细品味到。
时下,乡愁一词盛行,乡愁的况味是多层面的,有舌尖上的,有梦境中的,有指尖上的,乡愁的环境不同,自然意趣就不一样。李俊辉的《农城四月天》中还是能嚼出乡愁来的,在《回村里过年》《我的农民父亲》章节中就能读出浓郁的乡愁出来,有儿时的味道,难忘露天电影、桃南大姨、先生爷等,无不在李俊辉的笔下冒出炊烟,露出春芽,探出了身姿,说出了生活中的喜乐哀愁,也描绘出陕南一幅生活画卷。这些散文满溢出的童真情怀动人心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作家范墩子在《守望乡土,书写大地情怀》一文中写道:“一篇篇短小精致的散文背后无不浸透了作者的智慧,有的让人怀念,有的让人叹息,有的让人记起了久远的童年,有的又让人忍俊不禁,作者从日常生活中就地取材,引发思考,进而牵动记忆之弦,蹦出了一串串美妙的火花。”这种智慧火花不是一个人的感受。著名作家贾平凹也深深感受到:“李俊辉的散文,大多数从日常生活切入,却又不拘泥于生活本身,灵性、活泼,字里行间渗透出一种朴素的智慧,给人愉悦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思考。”正如我评论中描述那样:“童年的烙印或许在每个人身上影响不一,有的如轻柔的水草浅浅过膝,有的却是深入骨髓没齿难忘,只有这样,作者的心里才感到踏实和安稳,因为泥土牵系着村庄,牵系着乡情,牵系着人生最柔软的记忆。”林徽因说过,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诗句,是对李俊辉散文的最好诠释。他的散文看似平淡无奇,却情真意切,某些篇章甚至达到了身临其境或感同身受的艺术境界。因为这些物事寄寓了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在本书中,作者对乡村物象的眷恋几乎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读后都会有一种亲身经历且耳熟能详的场景,颇能激发读者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达到动人心扉的艺术效果。这说明李俊辉的阅读领域比较宽广。他的散文,不仅处处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而且体现出深切关注农民命运的赤子情怀。从本质上来说,李俊辉属于诗意的乡村,而不属于喧嚣的都市。他的魂魄,常常从都市的梦呓中出走,向着乡村这一永恒的诱惑狂奔。乡村,是他的血脉之根、力量之源,也是他的疗伤之所和灵魂栖息之地。他的这种叙述,从表层观,纯属他个体生命的派生物;然而,如果我们把它放置于时代大背景中去显影,它又是一代都市漂泊人所共有的情感反映。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在这个宇宙间,常吹着一股“他力之风”,它推动一切事物不断向着好的方向、更好的方向前进。《农城四月天》不是心灵鸡汤,是大众的、大众可以接近的,是唯美的,精英的。文中篇篇佳构、字字珠玑、激情澎湃、情景相偕、立意雅正,是乡村美的典范,古典趣味的再生。昭示了一条返乡、走进本源、寻找人生诗意之路。李俊辉的笔下素材大都来源于养育了他的漆水河,通过独特的写作视角,描述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追述记忆深处的人和事,形成了文笔细腻唯美、感悟新颖,思考深邃、题材多元、风格俊逸洒脱等叙事风格。其笔下景人灵动的乡村之灵睿!之美、之朴、之情、之灵,融为一炉,其文风充盈着野草一样朴素、露珠一样清新、山泉一样洁净。给读者一缕清新爽朗的风,这风带有智慧,带着灵动,走进你我的心里。读这些亲切的文字,就如同立在田间地头,重新扛起了锄头,远处炊烟袅袅,山影重叠,裤腿被露水打湿,心中却澄明万分。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家李敬泽是这样定论的:“散文的精神在于自由,任何无法用明确文体表述的文章都可归为散文。但是,散文也有它的标准,那就是在文章中见到自由而诚恳的灵魂。”但我还是希望散文创作者要有理想精神,有一点儿“傻劲儿”,能够坚持下去。毕竟,这种充满着一个人对自我的忠诚,以及探索世界的勇气的文体需要有人为之奋斗。我希望李俊辉有更多“傻劲儿”,伴着一盏孤灯、一杯清茶、几颗青豆,随着他走进一片田园,趟过漆水河,越过杨凌……走进李俊辉如风一样轻灵的粉彩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