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近年来,我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持续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工程,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形态不断丰富,结构不断优化,动能不断增强,有力带动了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今年上半年,虽受疫情影响,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亿元,增速2.1%,居全省第2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增速6.1%,居全省第3位;1-8月份,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318.5亿元,全省占比10.5%、增速1.9%,占比和增速均居全省第2位。2019年乡村旅游人次超730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约40.6亿元。
规划政策体系初步构建
我市相继出台《亳州市加快农业产业化转型发展实施方案》《亳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正在编制《亳州市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新三年(2020-2022年)工作规划》。去年10月,我市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后,又及时出台了《亳州市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方案》,明确了三县一区在新形势下的重点产业定位,比如涡阳县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粮油、绿色果蔬等产业,利辛县依托优良生态农业资源,打造沿西淝河生态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种植等生态农业。
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初具规模
全市按照乡村发展的总体要求,形成粮食、畜牧、中药材、蔬菜、白酒等农村特色主导产业,集聚一批以济人药业、安欣牧业、古井集团等企业为主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4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60家、市级484家。根据“158”行动计划要求,全省首批确定的名单中,谯城区(中药材)确定为“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单位,五得利集团亳州面粉有限公司为重点加工企业,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园、谯城区中药材产业园为重点加工园区,安徽省东升食品有限公司为重点冷链物流企业。
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发展
我市统筹规划建设了一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推介了一批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全市三县一区均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涡阳县正积极打造全域旅游示范项目,利辛县西淝河、茨淮新河生态旅游,蒙城县恋蝶谷及芡河现代农业示范园也在加快推进。十河芍花养生小镇、义门古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辉山红色村落荣获“中国美丽乡村百佳村”和“中国十大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9月23日,安徽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厅际联席会议公布全省首批精选文旅消费线路,亳州自驾精品线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健康养生主题旅游3条线路入选,将皖北风情、红色旅游、养生与休闲旅游相结合,乡村旅游形态不断丰富。
产业扶贫成效明显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市为保障扶贫项目建设资金需要,提前拨付市级预算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64亿元,全市26个就业扶贫车间和177个扶贫龙头企业于3月全部复工复产,带动5466名贫困人口就业。全市建设贫困村特色种养业扶贫园区287个,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19031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截至8月底,全市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4.24亿度,预计收益4.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