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洪祥:勇当致富“领头羊”
韩洪祥正在喂羊
亳州新闻网讯 10月29日,在涡阳县店集镇王元村林远养殖专业合作社里,负责人韩洪祥正忙着指挥工人扩建养殖场。韩洪祥告诉记者,正在建的两个养殖棚都是15米宽、50米长,一个可以养200多只羊,地基已经打好了,预计一周就可以全部完工,建好之后村里的贫困户都可以把羊放在这里养。
韩洪祥今年49岁,曾是涡阳县店集镇王元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成了该村的脱贫典范。在王元村,提起韩洪祥,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对他那股不服输、不认命的拼劲闯劲赞不绝口,他身残志坚,不等不靠,短短几年就从贫困户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以自己的发展成效辐射带动周围的贫困户和残疾人走上脱贫致富路。
20多年前,韩洪祥因病导致双腿截肢,落下残疾,出行只能靠助残车,重活根本干不了,但他并没有因自身的遭遇而意志消沉。“党和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说什么我也要抓住机会好好干,给老婆孩子创造好的条件。现在家里有养殖场,儿子也考上了大学,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再说了,奔小康的路上,咱也不能拖后腿啊。”
为了尽快脱贫,韩洪祥选择了养殖业,在镇村干部的帮扶下,他一边学习科学养殖技术,一边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打电话咨询技术人员,很快他就成了养殖业的行家里手,村里的养殖户遇到疑难问题都喜欢请教他。
依托扶贫政策支持,2017年韩洪祥获得5万元无息贷款,并注册了涡阳县林远养殖合作社,开启了致富之路。“最开始养鸡,每年能赚六七万,政府每年还给5000元养殖补贴。现在又养鸳鸯又养羊,收入还不错。”韩洪祥乐滋滋地给自己算了一笔账,1000只土菜鸡,1000只下蛋鸡,一年下来除去饲料、人工等费用,可以净赚6万多元。养鸳鸯效益更好,鸳鸯10块多一斤,养羊也可以,一只成年羊能卖2000多块。
“光自己脱贫还不够,我得带着大伙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2017年底,韩洪祥成功实现脱贫,脱贫后他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现在韩洪祥的养殖场内有300多只鸳鸯、200多只羊,长期及临时工人10多名,帮助7户贫困户走上了养殖致富之路,给他们传授养殖经验和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韩洪祥的养殖合作社已被认定为“店集镇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和“阳光助残扶贫基地”。 (茹金水 记者 曾莹莹 文/图)
王帅帅:脱贫有路“勤”为径
亳州新闻网讯 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蒙城县王集乡王窑村的建档立卡户王帅帅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未来充满了希望。
“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收入有三百多块钱,除去房租水电费等开支,能剩不少钱,现在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近日,王帅帅高兴地对走访的扶贫干部说道。
王帅帅笑容洋溢的脸上丝毫看不出曾经受过的苦难。多年前的一天,年幼的他不幸被农用机械打断了左臂,为了治疗,家中花光了积蓄。爷爷奶奶年迈没有稳定的收入,父母平时在家务农,王帅帅和弟弟妹妹都要上学,妹妹还是智力残疾,一家人的日子很是窘迫。
王帅帅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来,村里开始对他家精准帮扶。王帅帅早年以为文具店送货谋生,一干就是三年。不怕苦不怕累的他存了点积蓄,萌生了自己开间文具店的想法,但苦于资金不够。
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村两委帮助他申请了5万元小额信贷,加上残疾人创业帮扶,王帅帅的文具店终于开起来了。
现在王帅帅已经组成自己的家庭,生活美满,每天忙碌而充实,脸上洋溢着欢实的笑容:“感谢党和政府,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我家,这份恩情永远难忘,今后我会更加努力,走向致富的康庄大道。”(吴涛 周伟 记者 李鹏 文/图)
王陈香:“羊倌”过上好生活
亳州新闻网讯 “我这13只羊,个个都是宝贝疙瘩!”11月2日,在蒙城县漆园街道唐集村邓寨庄,已经脱贫的王陈香正在羊圈内喂羊,幸福的笑容在他黝黑的脸上绽放。
今年56岁的王陈香和妻子卫之玲都是肢体三级残疾人,外出务工没人要,只能靠几亩田地维持生活,再加上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儿子,家庭经济较为困难。
2014年经识别王陈香进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和帮扶干部通过不定期入户走访谈心,了解家庭情况及困难所在,并鼓励其树立勤劳致富的信心。
经过慎重考虑,王陈香决心养羊脱贫致富。然而,因没有场地和买羊资金,王陈香的想法一时搁浅了。得知消息后,帮扶干部、村党委书记邓超积极协调农商银行为他办理了3万元小额贷款,帮助其建了羊圈、买了母羊及饲料。于是,王陈香开始走上了“羊倌”大道,同时还栽植了2.6亩梨树,经过努力,王陈香于2016年底光荣脱了贫。
现在王陈香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养羊和种植果树的年收入达2万多元,两个儿子已长大成人,都在外地打工,有着固定的收入。
“好日子都是靠自己闯出来的,现在政策那么好,我不能再给政府添麻烦了,要靠自己努力过上好日子。”王陈香介绍,他下一步将扩大规模,发“羊”财,走上奔小康的“羊馆”大道。(朱强 记者 李锦文)
王纪永:勤劳双手摘“穷帽”
亳州新闻网讯 蒙城县许疃镇赵集村年过半百、肢体四级残疾的王纪永曾是一位贫困户,他弓腰驼背,不能干重活,但积极乐观的他,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了贫困。
因为身体残疾,不能干粗活重活,他家的经济来源少,家庭生活比较贫困。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他家被村里识别为贫困户。
为了照顾年事已高的老母亲,王纪永不再外出打工,但闲不住的他靠着缝纫手艺到赵集村扶贫驿站做服装工,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
现在,王纪永用自己的积蓄再加上政府危房改造项目资金,建起了新房,实现了自己的“安居梦”,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吃穿也不愁了。
“以前尽管生活艰难,但他从未在别人面前抱怨过一句,也从不伸手向政府要补助、要救济,他自强不息的先进事迹,是我们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榜样。”谈起身残志坚的王纪永,村干部都赞不绝口。(戴树林 高跃 记者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