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将金丝皇菊放入烘干托盘架
亳州新闻网讯 11月10日,涡阳县牌坊镇张桥村农帮农种植合作社,工人正在将采摘的金丝皇菊一朵朵放入不锈钢托盘架,准备进行烘干。“今年种了40亩金丝黄菊,正常情况下,一亩地有2000元左右的利润。”望着繁忙的丰收场景,该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潘心峰笑着说,产业发展有效益,乡邻都能得实惠,才能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46岁的潘心峰是张桥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父母常年生病、子女上学,家庭收入较低,生活一度十分困难,后来通过外出务工,当年实现稳定脱贫,并积攒了创业致富的第一桶金。
“在外地打工不容易,那些年干过建筑、卖过煤球、贩过青菜、收过废品,北京上海都去过,直到2006年到了马鞍山,生意才稳定下来,慢慢走入正轨。”潘心峰告诉记者,2018年,他决定返乡创业,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及村“两委”的帮助下,他开始正式运营农帮农种植合作社,承包了500多亩耕地种植白芷、丹参、白芍、菊花等中药材。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潘心峰又投资购买了三台烘干设备,进行中药材初加工,目前合作社年纯收入可达60余万元。
潘心峰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在多年的农村生活中,他发现贫困户之所以贫困,多是因病、因残所致,他们外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帮助他们脱贫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村里发展产业,在家门口提供就业岗位。为了助力贫困户早日脱贫,合作社优先吸纳潘子方、潘新强、潘新田等10多户贫困户常年在合作社务工,从事锄草、打药、灌溉、采摘药材等工作,每天工资60元到100元不等。据潘心峰计算,“每年10月底到11月中旬,采摘菊花的时候每天都有四五十人在这里干活,每天支出劳务费超过3000元。”
“平时就在这里干活,一天60块钱,地也流转给合作社了,一亩地租金600元。”已脱贫的潘子方高兴地说,有了政府扶贫政策的支持,加上土地收入、务工收入,“家里早已不愁吃不愁穿,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扶贫必扶志,治贫先治愚。“农帮农合作社成立以来,驻村扶贫工作队一直上门进行帮扶,从种植技术到销售渠道,进行了全方位跟踪服务。”该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孙法民介绍,在决战脱贫攻坚战中,张桥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坚持扶志扶智齐步走,引导村民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激发内生动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打造了一支特色各异的致富带头人队伍。通过流转土地,提供政策支持和培训等措施,让村里有基础的大户首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村里的贫困户、一般户致富奔小康。目前,该村已经培育成型了种植养殖类致富带头人1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