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菊花黄 致富奔小康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工人正忙着采摘菊花

亳州新闻网讯 菊花香,遍地黄。11月12日,记者走进位于蒙城县篱笆镇刘大寨村的海龙菊花产业扶贫基地。一垄垄菊花竞相怒放,清香袭人。村民们手挎竹篮忙着采摘金丝皇菊,一幅初冬采菊丰收图分外引人注目。

“在这采摘菊花,活不重,每天60块钱,还不耽误我回家照顾病人。”篱笆镇四里桥村贫困户李秀召一边向筐里倒着菊花,一边对记者说。

今年51岁的李秀召全家5口人,妻子智力残疾,两个女儿一个上高中,一个大学刚毕业,还有一个80多的老父亲需要照顾。2017年他家因残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需要照顾妻子和父亲,李秀召不能出外务工,在当地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补贴家用,家里生活困难。

2017年4月,篱笆镇返乡创业能人赵丙雨按照“自建生产基地、自有加工中心、自主经营终端”的全产业链模式投资创办亳州海龙菊花有限公司。公司在篱笆镇四里桥村和刘大寨村以每亩800元的价格连片流转土地1100亩,建立菊花种植示范基地,基地以黄山贡菊和金丝皇菊为主导产品。传统有机菊花茶种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公司成立之初,用工首先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

村里推荐李秀召到菊花种植基地务工,被公司录用为长期工,负责前期移苗、中期管理到后期采花,时间跨度达6个多月。“现在在菊花种植基地一年能收入六千多块钱,再加上地里的收入,除去女儿上学和家里开支的各项费用,年终能净剩一万元。”李秀召高兴地说。

“我们流转的土地中有400亩是贫困户的耕地,仅此一项贫困户就可稳定收入32万元,同时有8户贫困户长期在基地打工,200多人在基地做钟点工。”正在查看菊花采收情况的产业扶贫基地负责人张静指着一眼望不到边的菊花地说。

一筐筐金丝皇菊装满农用三轮车向加工车间开去,分拣车间内30多位工人戴着口罩身穿白色工作服,一字排开,认真细致地分拣着菊花。

“车间就在我家附近,骑电瓶车几分钟就到了,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一个月工资5000块钱。”刘大寨村贫困户张秀平一边拣着菊花,一边说。

据篱笆镇党委委员韩亮介绍,今年海龙公司还开展了免费为贫困户发放菊花幼苗、专业人员技术指导、成熟后企业对接收购的活动,鼓励贫困户栽植菊花,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又增加了一项措施。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